四川放大招 深耕魏蜀吴让佤山旋律在异乡生根四川首届匹克球锦标赛在丹棱落幕荔枝的季节(工笔画)“行走的课堂”浸润少年心灵“匠”香争霸 技启“味”来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9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06

让佤山旋律在异乡生根

邹世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赵耀边弹边唱佤族古调 受访者供图

11月2日深夜,成都街头灯光昏黄。“云集里民谣酒馆”的木门虚掩,吉他声与酒香一同传出。35岁的赵耀怀抱吉他坐在角落,微闭双眼,演唱一首佤族古调,嗓音如山泉般清澈。

赵耀出生于云南沧源佤族山寨,童年浸润在家乡的歌舞中。“小时候,父亲弹三弦,我就在文艺团幕布后打拍子。”他回忆道。初中时,他偶然听到学长弹奏《真的爱你》,吉他的声音震撼了他,从此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从此,他成为学长的“小跟班”,假期扛着吉他翻山越岭,跟随学长赶集、练琴。学长的一句“你嗓子有山野气”,让他下定决心学习音乐。他打工挣钱购买空白磁带,录下电台的吉他教学,反复练习。

成年后,赵耀进城打工,但从未放弃音乐梦想。他将工资一分为二,一半寄回家,一半用于生活及学习乐理知识。出租屋的墙上贴满和弦图,手指磨出茧子就缠上胶布继续练习。“那几年在工地管材料,晚上枕着吉他就睡了,梦里全是音乐。”他说。

稳定的工作干到第七年,一天加班后,他毅然推开计算器和票据,抱起积灰的吉他弹到天亮。“再不去追梦,佤山的云都要散了。”辞工那天,他将所有报表捆好摞齐,仿佛为过去的生活画上句号。

他背着吉他走进酒吧,开始了驻唱生涯。第一次登台时,他紧张得拨片掉了三次。但老板看中他的潜力,留下他继续演唱。此后,赵耀逐渐登上音乐节和商演的舞台,从大山走出的佤族青年终于站到了梦想的舞台上。

2022年,赵耀在成都与人合伙开酒馆失败,但老客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将闲置的音响、话筒甚至收藏的黑胶唱片搬来,鼓励他继续唱歌。闲暇时,他坚持参与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惠民演出,用歌声为当地群众带去欢乐。

今年5月,赵耀在成都重新开了一家酒馆,取名“云集里民谣酒馆”。酒馆设计朴素,砖墙裸露,旧门板改成的桌面上刻满留言。但每张椅子都朝向小舞台,体现了他对音乐的专注。“这里不卖闹腾,只卖音乐。”他说。

常客李先生表示:“听他弹《临沧谣》时,我仿佛看到崖画上的古人走下来了。”吧台边的年轻人也跟着哼唱,在吉他声中成为听故事的人。

“小时候父亲说,我们佤族人唱歌是为了把山魂传给子孙。”他拨响琴弦,新写的歌词随风飘散:“火塘熄灭又燃起/离家的麂子穿过梯田/总要有人守着旧调/等云集时落雨……”

夜空晴朗,月光漫过酒馆门廊。这位坚持唱民谣的佤族青年,终于让佤山旋律在异乡生根。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