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文化新质传播力加强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路径探索加强财经高校清廉金融教育 系好金融人才“第一粒扣子”广告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9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08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文化新质传播力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郝儒杰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姗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数字化浪潮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数智技术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催生了中华文化的“新质传播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战略机遇与赋能路径。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催生的技术革新、生产要素创新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其核心引擎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以及传播模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资源丰富,但是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在时代发展背景下稍显疲态,内容传播上容易“曲高和寡”,较难与青年受众的审美偏好完全契合,传播平台也稍显迟滞生硬,未能完全把握数字媒体的传播规律,文化深层价值和精神内涵在传播效果上未能转化为普遍的情感认同。

如何破解当前中华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必须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拥抱变革,借助新质生产力提供的强大工具与方法,将先进生产力要素与文化传播领域深度融合,催生文化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新质传播力的诞生绝非传统传播手段的简单线性延伸,而是对传播内容、受众需求、渠道平台、效能评估的全方位、系统性、范式性重构,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重塑内容形态,聚焦精准化个性化受众需求,以数字智能平台为载体,实现中华文化传播的广覆盖、深触达、优体验和强认同。那么,如何以科技之光烛照文明根脉,以创新之翼承载文化远行?这是一个多维并举的系统工程。

第一,以科技创新重塑传播内容,实现文化表达的“破壁”与“升维”。以新质生产力革新文化传播内容,运用VR、AR、MR技术,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让古典书画中的山水人物“走”出来,构建可沉浸其中、交互体验的虚拟文化空间。借助人工智能,突破中华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和地理界限,尤其是对濒危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完善、整合和补充,形成中华文化检索、处理、分析和可视化一体化服务体系,深度融入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内容形态,依托数智技术形成全新的文化产业业态,释放中华文化新质传播力,实现多模态化的内容全景呈现,比如对海量的古籍文献进行高效整理、标注、翻译与知识图谱构建,甚至进行辅助性的文艺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注入新活力。通过4K、8K超高清、三维声、CG动画等影视技术,可以打造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化纪录片、影视剧,提升内容的吸引力。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复原,让观众得以“走进”养心殿、倦勤斋,仔细观摩往日难以一见的室内陈设与装饰艺术,这便是科技赋予文化表达的升维体验。

第二,以数据驱动洞察受众需求,实现传播对象的“精准”与“个性”。新质生产力依托大数据与算法分析,能够深刻洞察不同地域、年龄、兴趣圈层的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偏好取向与情感诉求,将多元用户的具身表达引入专业传播平台。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比如用户对平台内容的浏览频率、浏览时长、跳过片段等进行价值判断,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推送与个性化推荐,在对碎片化数据的清洗、比对以及整合后实现趋势化判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下,特定场景的信息获取实现千人千面的特征,让受众获取个性化专属内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把受众体验和受众视角融入传播过程,构建“命运与共”的受众叙事体系,形成立体多维个性化的融媒体产品,有效提升文化传播的沉浸感和聚焦力。比如,向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用户推送非遗匠人的直播;向热爱历史的用户推荐考古发现的最新数字化成果;向海外汉学研究者提供定制化的学术资源库。这不仅能提升传播效率,更能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使文化传播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互动”,从“泛化覆盖”走向“分众触达”。

第三,以数智平台构建传播矩阵,实现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裂变”与“穿透”。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中华文化多元化传播平台和传播载体,实现“一义多用”的乘数效应。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知识分享社区、网络游戏、元宇宙空间等,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华文化传播矩阵。鼓励创作适应平台特性的、轻量化、趣味性、互动性强的内容(如短视频、表情包、直播互动、数字藏品、元宇宙等),借助多元化平台社交属性实现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指数级增长,构建立体式、多向度、点对点的传播体系。同时,要积极布局海外平台,善用“他者”视角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精准语义分析、独立话语体系和品牌识别度,推动中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模式“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议题设置能力。以数字新产品穿透文化认知壁垒,以多模态数字资源及模块式数字场景设计,实现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跨境穿透,实现中华文化资源的国际化扩散。

第四,以产业融合拓展价值边界,实现中华文化活力的“续航”与“增值”。新质生产力强调产业边界融合与价值链重塑,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文旅、智慧文博、沉浸式演艺、文创衍生品等新业态。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文创产品提供版权保护与唯一性认证(NFT模式的应用探索),激发创作动力。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文化遗产地的管理水平和游客体验,延长文化消费链条。这种产业融合不仅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反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能在消费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文化的传播与价值的传递,使文化生命力在市场中得以续航和增强。同时,数字化文化资源工程国际化建设以技术赋能延展中华文化活力,对中华文化遗产、艺术藏品进行文化符号解读和意义阐释,实现国际化线上图像分类和基于数据编目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实现跨文化协作,强化中华文化的国际活力。

当然,在运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传播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伦理及文化失真等问题。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标准,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确保文化数据安全;要加强对非法恶意使用开源数据的管理和法律约束,完善数据版权保护措施;要警惕国际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系统性偏见。在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进行内容创作时,需坚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神标识,防止过度娱乐化或歪曲解读。科技是利器,善用者昌。必须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宗旨,维护中华文化传播的健康生态与正确导向。

总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文化新质传播力,是一场关乎未来、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工程。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精髓与时代价值,更要敏锐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与赋能逻辑。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方能在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中,让积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智慧,更好地走向世界、温润人心、贡献人类。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也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最为生动的实践彰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