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七部门部署推进中小学科技教育高等数学太难?且看他如何“破局”把古诗“唱”出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举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广元市元坝中学教师入选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广汉市“三维赋能”助力金阳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宜宾樟海小学“一班一品”塑造班级灵魂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30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17

高等数学太难?且看他如何“破局”

——记成都大学教师韩天勇

骆梦王薇儿易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韩天勇和学生在一起

韩天勇教授专业课的场景

韩天勇近照 均为成都大学供图

一张木桌,一台电脑,一摞作业---这便是他办公室的全部陈设。房间不算小,却被他的书籍和学生的作业填得满满当当;也不算大,却足以容纳所有关于数学的奇思妙想。

他就是韩天勇,成都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也是“数学及应用”最美教师团队的核心成员。至今已发表SCI论文30篇,荣获四川省现场统计学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主持一门省级一流课程,参与编写八部教材,并获评学校第四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数学之光 照进现实

韩天勇的家乡在绵阳市梓潼县。我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被誉为“两弹城”的总部旧址,就坐落于此的崇山峻岭间。学生时代的他,并不知道家乡的深山里藏着这样的传奇。工作后,他几次带孩子前去参观,深受震撼:“我无法想象,那些造原子弹的草稿纸上,竟然写满了数学公式。”

这让他真切地体会到,“为国读书”绝非一句空话。从原子当量的精妙计算,到计算机芯片的底层架构;从宇宙星辰的运行轨迹,到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数学无处不在。在他眼中,课本知识是数学的基石,而科研探索则是它的延伸与升华。大千世界,处处都是数学的舞台。

课堂上,韩天勇常对学生们说:“数学的融入程度,往往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完备程度。”他希望学生们明白,数学从来不是孤立于生活的高深学问,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魅力,他总是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说着,韩天勇从书柜下拿出一个篮球,介绍说,这不仅是他的课余爱好,还是他上课的“秘密武器”。

在大一上学期的高等数学课上,韩天勇用篮球来解释数学概念:篮球的飞行轨迹可以类比为“极限”,篮球到达目标的过程则是“连续”,而篮球丝滑的运行状态则对应着“可导”。到了大一下学期,面对高等数学中抽象的球坐标知识点,韩天勇再次拿起篮球,巧妙地解释道:“篮球的大小、上下旋转和水平旋转,正好对应球坐标系的三大参数。”这种生动的课堂导入,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即便是面对文科生,韩天勇也能用数学引发他们的兴趣。他会和学生们聊起《红楼梦》,说很早有人通过分析高频词的频率差异来判断作者;也会谈到法学,说明如何用数据分析来侦察贿赂线索、辅助案件裁判……

在他的课堂上,抽象的公式化为了鲜活的画面。这种生动有趣的讲解,让素有“挂科杀手”之称的高数课,也变得引人入胜、津津有味。

教学之路 修行之道

怎么讲好数学?这是贯穿韩天勇职业生涯的“终极之问”。

1999年9月,韩天勇大学毕业后,成为西南科技大学的一名教师。他执教的第一门课,是给商学院学生讲授《经济数学》。

初次站上讲台,他紧张得甚至不敢直视学生的眼睛。尽管常常备课到凌晨三四时许,第二天清晨又准时出现,但面对课堂上纷至沓来的各种提问,他仍会感到措手不及。

这段经历引发了韩天勇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学生考取的100分,远非教学的终点,或许仅是教师所求的百分之十。教师必须持续拓宽教学视野、夯实学科根基、丰富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拥有站稳讲台的底气。

2006年,韩天勇入职成都大学。当时他承担的课程跨度很大,既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讲授数学竞赛与数学教法,也为电信学院学生教授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无论教学对象与内容如何变化,他始终秉持着同一项核心要求---认真。

这份坚持深深触动了一位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学生特意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送给他,并附言:“您是第一位如此郑重劝我认真学习的老师。”

不久后,随着学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计算机学院)成立,他的教学重心也回归至高等数学。

2010年初,学校启动教学改革,将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作为改革重点。彼时,高等数学课程的授课老师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统一指导和有效管理。入校刚四年的韩天勇在教学上崭露头角,被推荐为负责人,带领学院老师组建数学及应用团队。

经过反复研讨与深入调研,团队确立了基于专业需求分类、依据学生学力分层的教学模式,系统构建了涵盖数万道试题的题库,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标准化的“工作手册”。同时,团队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时事热点融入数学教学,使抽象知识具象化,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目前,团队已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梯队配置科学的师资队伍,教授与副教授占比约50%,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人才体系,为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严谨治学 点亮心灵

面对不同专业、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韩天勇始终坚持充分备课,制定详细的教学预案。他不仅将例题的推理逻辑梳理清晰,还针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补充典型例题,甚至在必要时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逐字写下来。正是这份严谨的态度与扎实的准备,为他的每一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2级计算机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班学生肖雅馨评价道:“韩老师的教学计划既详细又精确,每节课的进度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她还展示了韩天勇工整的板书,“老师上课逻辑清晰,板书井井有条,即便偶尔分神,也能迅速跟上讲解的节奏。”

如今在课堂上,韩天勇会幽默地自称“人形监控”:“我专门捕捉学生们的眼神,看他们眼里有没有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每学期第一课,他都会让学生们在课本扉页郑重写下“正能量课”四个字。这既是他对学生的勉励---希望他们在高数学习中不畏艰难,也寄托着更深层的期许: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始终心怀正能量。

韩天勇始终乐于为学生答疑解惑,无论是学习难题还是生活困扰,他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为他们提供参考。

每一位教过的学生,都被他视若珍宝,珍藏于心。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15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吴璞,在本科期间使用的是俄罗斯数学家卓里奇编写的数学教材,如今已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也倍感欣慰地提及,2008级同专业学生周建,作为首位毕业后攻读博士并选择回校任教的学子,已然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如今,韩天勇已从青涩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他用知识与关怀收获了无数学生的真挚好评,也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学子的前行之路。

他亲历了校园的变迁:空间不断拓展,楼宇拔地而起,智能化设施全面升级,昔日的苗圃荒地已化作郁郁葱葱的园林学府。他也见证着一届届学生在成长中绽放: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中屡获殊荣,在探索中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教二十余年,他始终坚信:“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韩天勇,正是那位点燃火焰的人---那跃动的火光,正映在越来越多年轻而明亮的眼睛里,照亮他们通往未来的路。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