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施工
“装饰抹灰有哪些要求?”“甩浆挂网,12毫米厚1:3比例水泥砂浆,打底扫毛,分两次抹……”这是近日在中交二航局彭州项目工地讲堂上,一级建造师于帅和青年员工进行技术交流的场景,也是近年来中交二航局建筑公司四川片区项目群精心打造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平台、校企共建平台、创新工作室平台,推进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这些看似很“小”的平台,却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技能人才培养的“大精彩”,借此,公司打造了一支“上得了讲台、下得去工地,勤思考、会攻关”的硬核技术创新队伍。
做实“学用一体”平台
该企业四川片区各项目部深知,优秀的技术人才必须植根于现场沃土。为此,项目部将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深度捆绑,打造“学用一体”的成长熔炉。项目总工、技术骨干定期走上“工地讲台”,结合项目难点讲授技术规范,确保知识“常学常新”。
理论学习之后,是更重要的“战场”实践。项目部推行“项目课堂化、工地练兵场”模式,实施“导师带徒+项目轮岗”机制,让青年技术人员带着课题深入一线,在桩基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中“摸爬滚打”。
“书本上的高墩线形控制理论,只有在跟着师傅顶着烈日迎着寒风反复实践、分析数据后,才真正变成了自己的本事。”技术员吕佳豪说。正是这种“逼”着技术人员“既动脑又动手”的严实平台,锤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让理论在工地上扎下根、开了花。
做活校企共建平台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挑战,各项目部主动打破边界,积极“做活”校企共建平台,为企业人才培养引入源头活水。
早在2020年,该企业就与四川大学深度合作,签署战略协议,共筑“产学研用”联合体。中交锦上项目作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的实习基地,坚持开展联学共建,深耕校企资源,在促进就业、人才培养,尤其是科研攻关上开展广泛合作,也为高校人才引进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四川片区各项目部承接了200名大学生到项目学习实践的任务。中交锦上项目在做好大学生学习实践工作的同时,开通暑期绿色实践通道,分4批为20名四川大学学生提供为期3周的实习岗位,让川大学生体验不一样的“搬砖之旅”。
谈起学习实践,一级建造师宋明敖深有感慨:“高校的前沿理论和实验室数据,与我们现场的工程经验一结合,很多技术难题迎刃而解。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做强创新工作室平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四川片区各项目部将创新工作室作为技术攻关的“尖刀班”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持续做强这一核心平台。以成都工匠、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茂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汇聚了各项目的技术精英,围绕“卡脖子”难题和提质增效目标,常态化开展技术研讨、课题立项、工艺工法革新。
针对成都市彭州濛阳新城项目在钻孔过程中极易形成塌孔的现象,创新工作室以《提高断陷盆地地质钻孔灌注桩成孔合格率》开展技术攻关。不仅解决了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的成孔质量问题,还解决了钻孔过程中出现的塌孔问题及充盈系数过高问题。该成果荣获了湖北省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三类成果奖。
在这里,小发明、小创造、微创新层出不穷:“一种建筑施工管理用防坠物装置”“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侧面支撑装置”等6项专利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这些源于现场、服务于现场的创新成果,在一次次“攻坚-突破-总结-推广”的循环中,锻造了敢于碰硬、善于钻研的“攻关之师”。近5年新入职的大学生中,于帅、王子涵、宋明敖等8人成功通过一级建造师考试,张富豪等2人成功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交二航局建筑公司四川片区各项目部正驱动着这支技术创新队伍不断突破自我,在巴山蜀水的建设画卷中,刻下属于二航建设者的精彩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