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矿灯在“乡村沃野”中绽放别样青春人生因拼搏而璀璨精益“绣花针” 绣出新图景调试儿童电话手表“变味”,谁的责任更大?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31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25

儿童电话手表“变味”,谁的责任更大?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雅安市总工会 张果:

笔者认为,儿童电话手表“变味”问题日益凸显,厂商唯利是图和家长盲目跟风固然是重要成因,政府部门监管责任的缺失无疑是更深层次的关键症结。

一方面,缺乏统一、强制性的“儿童模式”国家标准。当前市面可见的儿童电话手表“儿童模式”“青少年模式”往往由厂商自行定义,标准不一,形同虚设,无法有效隔绝娱乐与消费诱惑;另一方面,各地部门监管乏力。由于儿童手表产品定位模糊,管理上涉及工信、教育、市场等诸多部门,容易出现职责不清、监管空白的尴尬局面,使得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整治。

因此,儿童电话手表乱象的治本之策,还在于让监管真正“就位”。建议国家层面为儿童电话手表设立“最谨慎”的准入门槛,在产品设计、功能开发、内容审核等方面严把标准关;同时,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协同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规厂商严惩不贷。

四川嘉阳集团党群工作部 万利东:

儿童手表本应是守护孩子安全的“贴身卫士”,却因功能异化变为“不良产品”,这绝非单一环节之过,企业应是责任主体。为追逐流量与利润,企业刻意拓展非必要社交功能,放大儿童攀比心理,却未建立对应的防沉迷机制,内容审核形同虚设,对滋生的灰色产业链视而不见,是漠视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

监管滞后同样是推手。产品标准的缺位让企业有机可乘,通过“打擦边球”滥用附加功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虽已通过修订国标弥补部分漏洞,但监管响应与行业创新的不同步,仍需举一反三,防范同类问题向其他领域蔓延。

家长则需走出“技术依赖”的误区,不可将手表当作“电子保姆”,更多得是价值观引导与防沉迷的干预。

儿童用品的底线是守护而非逐利。要让儿童手表回归本真,需三方同频发力---企业斩断“流量至上”利益链;监管筑牢“不可逾越”的红线;家长扛起引导责任,才能还孩子们干净的成长空间。

内江市资中县太平镇人民政府 汤飞:

儿童手表成了未成年人的“社交硬通货”,跟家长为孩子配备的初衷,与公众的认知与期望背道而驰。笔者认为,厂方、相关部门、家长任何一方都不能失守,不可当“甩手掌柜”。只有各自尽责、层层履责、共同协力,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品牌厂方要尽到“技术责任”。虽然儿童电话手表属于商品,但由于使用受众是未成年人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就必须考虑社会影响、价值导向,而不能“利字当先”甚至“唯利是图”。适当的社交功能的确能够满足孩童的社交需求,这也是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不过,相关产品与服务不能使人沉迷甚至给予“不良诱导”。生产商要把好“技术关”,对新开设的功能做好市场调研,慎之又慎---功能可以越来越先进,可功效必须始终保持积极正面。万一出现负面影响,要及时进行调整优化。

相关部门要尽到“监管责任”。对涉及孩子的产品要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从严展开常态化、全流程监管。而且,要尽量把工作做在事前、事初,“触觉”要灵敏,处置要迅速,不能总是“迟一步”“慢一拍”。

家长要尽到“监督责任”。对孩子多一些陪伴关心、教育引导,不把孩子全部交给科技产品;坚持以身作则,不让孩子依赖、沉溺科技产品。内心强大、有爱的孩子更能实现对不良信息的“免疫”。

宜宾市南溪区总工会 李茂:

笔者认为,厂商无疑是这场“变味”风波的始作俑者。作为产品的设计者与供给方,企业本应坚守未成年人保护的底线,却在利益诱惑下迷失了方向。为抢占市场份额,厂商不断给手表做功能“加法”,拍照、发朋友圈、小游戏等非必要功能扎堆预装,将儿童设备打造成“迷你智能手机”。更具诱导性的是,部分品牌通过“好友排名”“点赞等级”等设计,利用未成年人的社交渴望与攀比心理,构建起以虚拟数据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万赞账号”成炫耀资本,“靓号交易”衍生灰色产业链,直接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这种为逐利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不仅违背产品初心,更触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红线,是导致手表“变味”的直接推手。

儿童电话手表的“变味”,绝非单一因素导致,但厂商的逐利短视是最核心的原罪。唯有厂商摒弃短视思维,重拾守护初心,将儿童权益作为产品设计的底线,主动做功能“减法”、责任“加法”,才能从根源上遏制乱象,让电话手表回归安全本质,真正成为守护童年的“科技铠甲”。

代池坝煤矿党群工作部 李小英:

部分商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追逐利润点,不断升级儿童手表的功能。从最初的只能通话到如今的可以发圈点赞、购买支付、看视频等,功能堪比智能手机。儿童身心不太成熟,自制力也比较弱,就算有家长的监督、提醒,儿童也很容易被手表中的各种功能所吸引,影响正常的休息和生活。

儿童手表本是“看娃神器”,消费群体是儿童,这就决定了它与一般的电子产品不同,不管是设计还是功能,都要以儿童为本,而不能以逐利为目的。这除了需要家长引导儿童理性使用好手表外,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并加强安全监管,使儿童产品逐步回归正常的定位。

成都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遂宁工务段 樊渐诩:

笔者的孩子今年8岁,给他买电话手表的初衷本是定位和通话。但如今却发现电话手表变了味,成了他们攀比的“社交神器”。要说责任,个人以为厂商和监管部门得先扛起来。

厂商眼里只盯着销量,把安全工具硬生生改成“迷你社交平台”,用点赞、等级诱导孩子沉迷,完全不管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这些花哨功能不仅让孩子分心耽误学习,还扭曲了他们的金钱观和社交观。

监管部门也有缺位,虽然有相关法规,但执行不够硬,没及时给过度娱乐化的功能“刹车”。家长和学校当然要引导,但源头还是厂商守规矩、监管抓到位。儿童产品的核心是“护苗”不是“吸金”,只有厂商做减法、监管加大力度,才能让手表回归安全本质,别让科技花活乱了孩子的童年。

乐山市沐川县委政法委 罗功臣:

笔者认为,儿童电话手表“变味”,责任并非单一,而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其中平台监管责任最大,其次是品牌营销和家长引导。平台作为服务提供者和规则制定者,其监管失守是问题的根源。唯有平台严守责任,品牌坚守初心,家长履行引导,才能让电话手表回归“安全守护”的本真。

下期话题:偷猎的“空中刺客”缘何频频出现---无人机变“射杀”武器亟待加强监管。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372568613@qq.com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