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护孩子成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合力
记者陈秋名文/图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李玎玲老师表示,如今家长会主要由妈妈参加的情况比较明显和普遍。李老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43人的班级家长会结果来了36位妈妈,只有7位爸爸,“包括其他时候的家长会,反正爸爸参会的数量,一只手都能够数得出来。”
家长会,家长、孩子、老师都不陌生,但何时家长会变成了网上戏称的“妈开会”?爸爸们缺席家长会,只是个例,还是普遍存在?爸爸们在日常陪伴孩子中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为此,记者采访了身边的家长和老师,想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家长: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通过采访发现,有一些家庭是父母双方都会参加家长会的。“有的时候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去,大部分情况是谁有时间谁去。”家里有两个小学生的赵先生如是说。因为妻子白天在外上班,只有晚上才回到家,所以一般家长会都是他去参加,“大部分家长会是在工作日开,所以只有我请假去参加,如果遇到孩子妈妈在家那她就会去参加。”赵先生觉得谁去参加都无所谓,因为会后都会沟通,而平时在生活中也是爸爸负责接送孩子辅导作业,妈妈一般是周末陪孩子。
但是像赵先生这样的家庭并不多,大部分家庭是妈妈参加家长会,有家长留意过家长会男女比例,“至少90%都是妈妈”,不过背后原因却不尽相同。“我们家都是我去参加家长会,爸爸不了解情况,让他去参加家长会没什么用,还耽误事,回来什么都说不清楚。”全职妈妈何女士说,家长会都是她去参加,因为爸爸平时很少管孩子,所以家长会自然不会出席。
也有一些家庭是因为爸爸工作忙,请假相对比较困难,而妈妈工作相对清闲所以有时间参加家长会。“一般家长会都是妈妈去参加,感觉她自己本身也想去,况且我去了也不知道和老师说什么,因为平时都是他妈妈在负责孩子的学习。”家有两个孩子的黄先生觉得自己平时本来工作也忙,也不好请假,加之自己本身对孩子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没必要去参加家长会,还不如妈妈去直接跟老师沟通来得更有效。
由于孩子年纪较小,各项事宜较为琐碎,所以大都是妈妈参与协助,故而为了更好地陪伴养育孩子,一些女性就选择全职在家,从而经济压力大部分就压在了爸爸肩上。所以爸爸们更加没有时间参与孩子的家长会。全职妈妈杨女士说,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孩子爸爸去了外地上班,因此家长会基本上是不可能指望爸爸请假回来参加的。
也有一些妈妈在鼓励爸爸们去参加家长会。“我觉得孩子的事情不应该只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平时就是我主要负责孩子的一切事宜,为什么开家长会爸爸不能去学习学习呢?”家有小学生的陈女士觉得让爸爸去开家长会可以增加爸爸的责任感,同时也可以让他更多地参与到与其他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中来。“只有和其他家长一起沟通,他才会发现自己和孩子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改变。毕竟妈妈说一百遍不如自己亲身体验一次。”陈女士有时候会特意让孩子邀请爸爸去参加家长会,这样爸爸会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愿意花时间去开家长会,也愿意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目前爸爸去参加过3次家长会了,他自己也不觉得开家长会必须是妈妈去了。”
有爸爸表示自己不愿意去参加家长会,是因为不太会处理与老师、其他家长的关系。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唐先生表示:“平时一般都是妈妈在与其他家长、老师沟通,所以还是妈妈去比较合适。去了如坐针毡,也不知道该和老师说些什么。有些家长的意见我并不太认同,但也不知道该不该反驳,所以后来就干脆不去开家长会了,免得去了什么也做不了,还弄得自己不舒服。”
邓女士的大女儿正在上高中,她表示,在大女儿上小学阶段基本都是她去开家长会,初中以后就是爸爸去得比较多,“感觉初中之后,去开家长会的爸爸稍微多一些,不过还是妈妈居多。”
孩子和老师:希望爸爸参与进来
关于家长会,其实孩子们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有一些孩子希望妈妈去开家长会,因为妈妈比较温柔,即使自己在学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也不会被骂。也有一些孩子是因为怕爸爸去开家长会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从而导致被爸爸惩罚。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会明确表示这次家长会希望爸爸去。
“我儿子其实还是希望父母轮流去开家长会,而不是总是妈妈一个人去。随着他的成长,他也希望爸爸能多关注他,能看到他的进步。我觉得他虽然没有说出来,但他的内心是很喜欢爸爸的,希望爸爸能陪伴他成长,见证他的成长。”家里有初二学生的李女士觉得随着孩子的成长,他表现出了对爸爸更多的需求,包括渴望爸爸的关注与参与。
任教36年,当了28年班主任的邓老师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一些了解,“我在村小、镇上初中、城里高中都教过,所以对于他们的情况还是比较清楚的。”据邓老师介绍,以前农村小学开家长会很多时候是爷爷奶奶来的,因为当时留守儿童较多,后来年轻人回乡发展加上对教育更加重视,所以家长会父母出席的就要多一些了。“大部分时候来开家长会的都是妈妈,以前我们班额比较大,如果有五六十名学生,最多来十几位爸爸开会。很多爸爸不爱来学校,平时有什么事情也是妈妈来沟通。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这样,可能来开家长会的妈妈占三分之二的比例吧。”邓老师觉得一方面可能是爸爸要求很严,孩子不喜欢爸爸去开家长会,另一方面是妈妈本身自己想参加家长会而不想爸爸参加,“因为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很严格,加之望子成龙心切,所以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可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邓老师就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由于父亲非常严格所以他希望老师不要让他的爸爸来开家长会。
作为老师,邓老师内心其实还是很希望爸爸们来开家长会的,“因为大部分爸爸在孩子心中更具有威严性,所以回去以后会更有利于教育。尤其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邓老师希望父母能多陪伴孩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要多陪伴孩子,不能在孩子成长阶段缺席。比如周末,城里的家长陪孩子到郊外爬山登高,到乡下看看怎样种庄稼,到果园采摘,体会劳动。农村的孩子,父母陪着到城里图书馆看看书、到科技馆和博物馆逛一逛,新华书店买点书。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极大的好处的,亲子关系也会很好。”
像邓老师这样希望爸爸多参与孩子教育的老师并不是少数,不少老师表示爸爸们的执行力更强,相对于妈妈而言更侧重目标的达成,因此更容易实现改正错误习惯等目的。
家长会是一种表现 更重要的是陪伴
也有家长认为家长会就是一种形式,谁参加都一样,没什么区别。确实,单就家长会本身而言,谁参加也许并不是很重要,但其背后折射出来的现象却不容忽视。有多少爸爸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虽然没有参加家长会,但是对孩子的情况非常了解,平时也经常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
正是因为这些年爸爸的缺位,导致近年来“影子爸爸”“丧偶式育儿”的话题屡屡受关注。这些新兴的词汇或许有些夸张狠厉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触碰到了许多现实问题,引发了诸多共鸣。
早在2016年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社就做了一项调查,9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有不少“影子爸爸”。
《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在55.8%的家庭中,妈妈才是陪伴孩子的主力。同时,爸爸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为2.9小时(妈妈是4.6小时),在周末为7.7小时(妈妈是10.9小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也曾做过一项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逾五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是母亲在唱独角戏,三成家庭能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
对于此类现象,有关专家表示父亲缺位的问题正越来越被近现代社会所关注,主要还是因为社会高速发展以来,父亲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相反在家庭中承担起父亲角色的这一部分就会越来越小。“母亲既要承担温柔、包容的部分,又要做到父亲训诫、严厉的部分,柔和刚本身就是冲突的,大多数女性无法兼具,而且这对于孩子而言也会产生一种分裂感。”
心理学认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作为爸爸,不要忘记自己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工作以外的时间,尽量多留给家庭,留给伴侣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