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们家收获了全国“书香之家”的金色奖牌和大红证书。那次全国遴选了126家“书香之家”,我家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我们一家三口都酷爱读书,但我和老公、女儿的读书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在农村长大的老公有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上世纪60年代,在农村要找到一本书并不如现在这般容易。他们一群小伙伴谁借到一本书,就会轮流看,每个人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完。没有煤油点灯,他就在煮饭的灶膛前,借光读书;大月亮的晚上,在月光下读书;生产队出工的时候,腰上别一本书,休息时立刻拿出来心无旁骛地读;看得恋恋不舍,收工回家的路上还一路看着回家。正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读书,老公才成功考上了大学。进校后,他天天泡在学校图书室狂读。他在有书相伴的日子里,即使再苦再累也快乐地且歌且行。他常说多彩的人生是书籍点缀的,不读书,他不会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
我在小学三年级时,就爱上了看小说。但家境不好,父母为了生计,整天忙碌。姐姐在城里读中学,年仅十一二岁的我,是家里做家务的顶梁柱。要带弟弟妹妹,要洗衣做饭挑水,要背着弟弟去上学,但无论多么苦累,我总是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看书。那时常背着弟弟看书,弟弟哭闹我充耳不闻;河边洗衣时,洗完了,躲在河边柳树下看,躲在屋后树林里看,任凭妈妈怎么喊都不答应;去挑水累了,坐在扁担上看;点上小煤油灯,躲在帐子里看;煮饭时,一手拿书一边做饭,锅里冒青烟了,我在灶前还没有闻到。一向支持我读书的妈妈,也常常无奈地跟我商量,把活干完了再看吧。可是,家务活有干完的时候吗?我依然偷着躲着看书,妈妈拿我也没有办法。
没钱买书,就只有借来看,凡是有书的地方就是我最爱去的。没有书看,我会心神不宁,哪怕墙上糊的报纸也要看看。
女儿是嗅着墨香长大的,她读书的条件比起我们真有天壤之别了。她太幸福了,有爱读书的父母支持她,没有了我们的借光读书,也没有我们没钱买书的窘况。她从小只要想买书,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无条件同意。女儿对书的挚爱一点不亚于我们,给她的零花钱,存起来买书;压岁钱不要,要指定的书;考上重点高中了,在老家当校长的堂哥要奖励她,想给她买条漂亮的裙子,她不要,却要了一套昂贵的《明词鉴赏》。她在中学就涉猎了国内外很多的名人名著,在书的陪伴下,她从小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世界上最华丽的宫殿就是图书馆,女儿毕业后,来到了国家图书馆做研究工作。每天上班可以沉醉在书海里,那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后来又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副教授,更是与书为伴。
读书是我们一家人的嗜好。读书后,我们还勤于笔耕。老公发表了两千多篇散文随笔,四部中篇,一部长篇;我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1000多篇散文随笔;女儿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很多论文和学术文章。天道酬勤,我们读书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更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朋友说,我们“书香之家”是实至名归,但我觉得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汲取丰富的知识,笔耕不辍,充实人生,才是我们读书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