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携手让高龄老人“绝处逢生”
记者邓霞
“幸好调整了治疗方案,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2月16日,90岁的罗爷爷康复出院时,家属激动地拉住医务人员的双手,满是感激。
两个多月前,年事已高的罗爷爷因为腹痛、腹胀来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经过检查,发现其肝脏VIII段有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恶性肿瘤,临床考虑为肝细胞癌。
“哪儿都不去,就在这家医院治疗。”罗爷爷和家人坚定选择在这家医院治疗,是因为近两年时间里,老人家先后在该院普外科成功接受了肠梗阻、化脓性胆囊炎的手术,“当时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年龄大了治疗风险大,只有三医院的专家详尽制定手术方案,术后也恢复得很好。”罗爷爷家人说。
“通常情况下,应该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切除肿瘤,但这种治疗方法对老人家来说不是最佳方案。”该院普外肝胆胰病区王明博士解释说,手术区域位于肝上区,紧邻膈肌,术中、术后对于双肺的影响都比较大,而且肝脏手术本身还存在术后肺部感染风险大的公认“短板”。
为了“留后路”,普外肝胆胰外科团队针对罗爷爷的情况设计了另一套治疗方案---介入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王明说,这样一来,肿瘤被“点对点”地“伏击”,还摧毁了它的“粮仓”,同步配合的靶向药物治疗,则是负责对肿瘤展开后续“围剿”。通过这一套治疗,罗爷爷的肝脏肿瘤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就在一家人欢欣鼓舞之时,罗爷爷却感染了新冠病毒。高龄、基础病等情况综合之下,罗爷爷病情持续反复,一度陷入“绝境”。根据老人家的病情变化,医疗团队不断调整方法。在两个多月的紧密配合和家属始终坚定的信任下,罗爷爷最终康复出院。
高铁上乘客突发疾病 乘车医护挺身而出
马艳萍梁龙杰实习记者黄瑞
“本次列车有一名乘客突发疾病,急需寻求医生帮助,请听到广播后立即到7号车厢……”2月20日,从成都开往阆中的C704号列车上,广播突然响起。此时,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的彭艳和心脑电图室的刁云会迅速起身,从1号车厢赶往现场。
赶在他们前面的还有一名护士和一名武警战士,四人相继来到昏迷乘客身边。只见一位瘦弱的女孩躺在地上,双眼紧闭。“妹妹,妹妹,能听到我说话吗?”彭艳问。
彭艳立即对她进行了简单的查体,发现她意识模糊、呼之不应、脸色苍白,身上全是汗。此时已经是上午11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彭艳觉得她极有可能是低血糖引发的昏迷。
“你早上有吃东西吗?”彭艳继续问道。女孩轻轻地摇了摇头,但说不出话来,她努力地睁开眼睛,上眼睑有轻微地上抬。见女孩有了点意识,彭艳便立即和旁边乘客一起将女孩扶到座位上。听到彭艳说可能是低血糖导致的,周边的乘客拿出了糖、面包和威化饼等递给女孩,乘务员随即找来了一瓶奶茶饮料,刁云会也一直在旁边倒水、拿东西照顾女孩。
过了十多分钟,女孩意识逐渐恢复,但可能被吓到了,一直不停地哭泣,彭艳便一直在旁边安抚照顾,消除她的担忧。过了一会儿,女孩终于能正常说话了。原来,女孩昨晚熬夜加班到早上5时,因为要赶列车,女孩没来得及吃早饭,这才突发低血糖晕倒。女孩稍稍回过神后,表示还有点头晕心慌,彭艳立即采用中医传统穴位按摩的方法,为女孩按摩了10多分钟,随后她们添加了微信好友,“如果有情况,可以随时问我。”
12时10分,列车很快到达南充北站,待女孩状况好转后,彭艳和刁云会才回到了自己的车厢。与此同时,乘务员也帮女孩联系了家人到车站接车。当日16时34分,女孩主动给彭艳发了消息,表示目前已就医,身体无大碍,并感谢她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