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安徽、江西等多地发文延长婚假,天津政务网发布“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享受婚假十日”;《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则规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3日)外,增加婚假15日”。“豪横”如甘肃、山西等地30天的“婚假”,让仅有3天婚假的四川网友大呼“奢侈”,还有网友戏谑道:“兰州能拉长的不只是面,还有拉长的假期”。玩笑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青年们的调侃和无奈。
古往今来,结婚乃人生大事,没有人不希望拥有一场完美的婚礼仪式。可结婚前需要的准备工作十分繁复,定酒席、发请帖、置婚房等,哪一样是可以快速办妥的?加上不少年轻人是“人在外地干、酒在老家办”,来往通勤、请假审批等让本就屈指可数的婚假一再“腰斩”,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一次的人生大事,可能真的就只能是“重在参与”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曾规定,“符合晚婚年龄的夫妇可享受晚婚假10天”,但该规定已于2016年取消。据笔者查阅,在“晚婚假”即将取消的2015年底,各地出现了“扎堆领证”“提前结婚”的高潮,在广州,为了能赶上休晚婚假的“末班车”而提前结婚的的“新人”同比激增三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婚假饥饿”。
笔者从《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中得知,我国结婚登记数连续八年持续走低,从长远看,结婚率下降也是间接造成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重要因素之一。诚然,增加婚假不比增加收入、降低房价来得实在,但体现人文温暖的婚假政策,呵护好年轻人的“假日小确幸”,何尝不是一种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何尝不是一种贯彻落实“三胎政策”的重要举措?
“婚假”是带“糖”的甜蜜假日,“昏天抢地”不是它应该的模样,惟愿这份“甜蜜合理延长”“幸福适当加码”,让享受“婚假”成为新时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