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燃烧精神写就动人华章一支来之不易的钢笔宽敞的红星路公示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3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3-10

从烽火中走来的嘉阳

怀揣燃烧精神写就动人华章

万利东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从抗战中诞生的嘉阳煤矿前身为河南焦作的中英合资中福煤矿,嘉阳先辈以民族大义为重,辗转将先进煤矿设备优先抢运到南方,曾支撑起抗战大后方主要煤炭资源。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嘉阳人前仆后继,见证改革开放全过程,怀揣燃烧精神续写动人华章。

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的嘉阳煤矿天锡井

芭蕉沟嘉阳煤矿老行政办公室

嘉阳小火车喷气表演

20世纪60年代蒸汽机头和运煤箱

1956年5月,中共嘉阳煤矿第一次代表大会

危急时刻,整体拆迁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华大地狼烟四起,国土沦丧,日军大举进攻,疯狂掠夺以煤炭为主的战略资源,华北、华中告急,位于河南焦作的中英合资中福煤矿芨芨可危。

“不拆不迁,那敌人可以用,我们不能用;完全破坏,敌人不能用,我们也不能用;把设备全部拆走,敌人不能用,我们可以用”。危急时刻,时任总经理的孙越崎深谋远虑,果敢坚决地做出了将所有矿山设备整体拆迁到大后方西南的决定。

他把先进煤矿设备优先抢运到重庆等地,并排除千难万阻将矿井1000多吨设备、400多名优秀技术员工抢运入川,在缜密的筹划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了千里大迁徙,开办了天府煤矿、嘉阳煤矿、威远煤矿、石燕煤矿,为国家能源生产保存下星星火种,也为嘉阳煤矿未来的辉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嘉阳煤矿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建矿初期环境偏僻,交通不便,生产和运输条件极差。为把生产的优质煤炭快速送往兵工企业和重要厂矿,嘉阳煤矿修建了芭蕉沟-马庙、南岸沱-朱石滩两条600毫米轻便窄轨铁路,修建马边河水陆转运码头,疏浚狭窄河道,建立岷江和长江水运煤栈,构筑煤炭营销体系,把一车车、一船船煤炭运往重庆、宜宾、泸州、成都等地,输送“保钢煤”“抗战煤”“军用煤”“动力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为抗战大后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南方薄煤层开采技术创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贡献能源,输送人才

1949年,一个崭新的中国映入世人的眼帘,古老而沧桑的矿山也掀开了新的一页。1950年,新中国政府正式接管嘉阳煤矿,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406煤矿,直属国务院重工业部管辖,并逐步建立了各级行政及工会组织。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能源紧缺,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国家三线建设的困难时期,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嘉阳煤矿作为国家重点煤炭开采企业,持续寻找煤炭资源,四处开矿办井,努力扩大煤炭产能,奉献光热,树立典范。

1951年,经过近十年的开采,原有的三个矿坑储量耗尽,为满足川南工业用煤和重庆钢铁工业的需要,嘉阳煤矿决定扩大井田范围,经过缜密的勘察和建设,建成了一口日产近千吨的主井---黄村井。黄村井自建成投产到开采结束,历经32年,共生产600多万吨的优质原煤,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建芭石窄轨铁路,扩大煤炭运输能力,嘉阳小火车见证煤矿发展壮大,造福地方百姓,成为国际稀有矿业遗迹。嘉阳煤矿因矿兴镇,成立芭沟镇,职工最多时超过万人,职工及家属3万余人,为地方社会经济繁荣建立了丰碑。在这段时光中,陆续建成的大炭坝井、同仁井、张沟井、菜子坝井、红星井、天锡井等,也发挥出了巨大的功效,充分显示了嘉阳煤矿的综合生产能力。企业年年向国家上缴利润,被授予“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和“大庆式企业”的荣誉称号。

令嘉阳人引以为豪的还有被誉为“煤炭系统培养人才的摇篮”的殊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川煤炭工业建设方兴未艾。广旺、芙蓉、达竹、华蓥、南桐、松藻、攀枝花等矿务局相继上马,省政府先后从嘉阳抽调了1000多名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支援新矿区建设。嘉阳煤矿凭借自身深厚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井区建设、资源调配、开采技术革新、统筹计划和管理等方面独占鳌头,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的优势,嘉阳煤矿当时人才济济的盛景令人称羡。

不断进步,探索发展

嘉阳煤矿自1939年建成以来,从最初近乎原始的手工采煤方式逐步改为机械化开采。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从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的配套改进、矿井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运用等方面做了大幅度的转换和改善。

1960年,嘉阳煤矿天锡井开建,建井之初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1968年12月续建,修改设计为年产15万吨。1971年投入生产,主采煤层为K7煤层。1999年,实现高档普采。2009年,实现综采。如今,随着天锡井技术不断进步、工艺持续升级,煤炭产量从最初的15万吨/年飞跃至如今的120万吨/年,配套健全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促使公司成为四川省煤炭行业的标杆企业。

先掘后采,掘进和采煤生产技术是煤炭开采的关键。

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掘进作业分别使用风钻、煤电钻、金属锚杆、风钻配套耙斗装岩机及人工进行装岩、锚喷、综合掘进机。紧跟发展步伐顺利完成巷道快速掘进计划施工,提高了准备巷道的成型速度和质量,达到了月单进尺429米、月平均单进超过350m的安全稳定效果。

1978年以后,使用的掏槽式截煤机在天锡井改为MLQ1-50型割煤机落煤,以后陆续更换升级机型。1999年,天锡井投入大规模技术改造升级后实现高档普采。发展中,嘉阳煤矿在全省煤矿中率先建成了全机械化矿井。

1971年投产以来,天锡井与在产黄村井、大炭坝井一并达到原煤生产能力37万吨。1981年至1987年,随着国家规划地方煤电产业链的发展,天锡井完成扩建提升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1988年12月,因优质煤资源枯竭,黄村井、大炭坝井先后停采。至此,嘉阳煤矿开采煤层均为天锡井K7煤层。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嘉阳煤矿(集团)投入资金3亿多元,对天锡矿井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更新改造。1999年,天锡井实现高档普采。巷道在原+215m生产水平的基础上,新开拓了+260m水平生产系统,煤炭生产能力由原45万吨/年提升到120万吨/年,成为四川省单井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之一。

厚积薄发,在改革中蜕变转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芭蕉沟优质煤资源告罄,黄村井、大炭坝井相继闭坑,天锡井所产劣质煤灰分高,发热量低,市场滞销,煤款难收,亏损剧增,职工轮岗,嘉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嘉阳人以破釜沉舟之勇气,义无反顾踏上了“转产求生存,转制谋发展”的二次创业之路,多方突围求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嘉阳优质煤开采殆尽,唯一高灰份、低发热量的天锡井劣质煤炭资源在市场无竞争力,亏损急剧增加,成为省特困企业。在省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嘉阳从1994年起实施转产转制,先后建成水泥厂、机械厂、铝材厂、钢铁厂、坑口电厂等多种经营项目,解决煤矿富余人员,渡过了经营困难期。其中,与四川省投资集团公司合资建成装机容量2×5.5万千瓦的坑口电厂,解决了矿井劣质煤的销路问题,“嘉阳集团-嘉阳电厂-川投峨铁”产业链被誉为西部大开发的成功典范。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2000年成立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迎接市场竞争,创新经营模式,迎来煤炭市场经济复苏。

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转产转制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全省煤炭系统生产兴旺、矿区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标杆企业,被誉为国有企业的“活化石”,转型发展的“样板间”。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嘉阳蓄势以待,厚积薄发。2000年转制为“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成为四川省投资集团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以建设“安全、高效、文明、和谐”的新型企业为目标,着力打造“安全有保障的矿井、工作有保障的企业、生活有保障的矿区”。秉承综合治理、优化矿区环境、改善民生福祉,绿树成荫、文化浓郁、生态宜居的绿色矿山生机盎然;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职工面貌焕然一新,矿山文化彰显活力,形成了独具嘉阳特色的“煤”文化。企业先后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国家特级安全高产高效矿井、国家矿山公园、国家绿色矿山、四川省文明单位等殊荣。

历史要传承、遗迹要保护、文化要弘扬。嘉阳人沿着“落实五大理念”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深刻认识到企业的优势在巩固煤炭主业,希望在发展旅游产业,用心擎画出煤炭、旅游“双主业”发展的美好蓝图。以芭石铁路·蒸汽小火车为核心,依托沿线旖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工业遗迹,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嘉阳集团旅游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