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想给车充电得把它开去附近停车场,现在自家小区门口的路灯杆就能充上,挺方便!”最近,成都市民李先生利用青羊区新开寺街的“智慧多功能路灯”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成功充电。记者了解到,这种集路灯照明、停车充电、智慧城市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黑科技路灯”,正是由成都市住建局牵头在市区部分街道试点实施的“智慧多功能杆+充电桩”示范项目。未来,像这样的智慧路灯将在全市范围推进,进一步丰富电动汽车充电渠道,缓解老旧城区充电难问题。
一盏灯,一座城。100多年前,成都街口出现的第一盏清油灯,点亮了漆黑的夜空。从油灯、电灯,再到今天的智慧路灯,灯火的变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它们在照亮城市道路的同时,也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者们指明了方向。

城市街头的智慧路灯 资料图

如今的成都街道夜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民南路五火玉兰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总府路弧形双挑灯

如今的成都市城市照明管理处信息化监控调度中心
百年之前成都亮起了第一盏街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此时,大家的目光或许停留在了街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香飘十里的美食上,而未曾注意到路边用于照明的街灯。作为街头的必备物,静静伫立在道路两旁的街灯,经历了无数次不平凡的打造和设计,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加轻松便捷的生活体验,一盏盏灯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人的心血与智慧。
1902年,成都警察总局建立。为了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警局在部分街道上竖起木桩,挂上四方形的玻璃清油灯以作夜间警示,当时被称为“警察灯”,这也是成都最早的路灯。夕阳西下,更夫提着装有油壶的竹篮走向一盏盏路灯。当时的路灯高两米上下,更夫们只能扛着木凳,或是用长钩把油壶放入灯架。次日清晨,更夫又将灯具打开,把上面的油污擦拭干净,再将油壶收回并灌满。路灯出现后,人们开始在夜晚从事各项户外活动,夜市逐渐繁荣,城市商业蒸蒸日上。
1908年,具有商业性质的电灯随着劝业场(今天春熙路北口的商业场)的建成开始出现。伴随发电机的轰鸣声所映照出的光明让劝业场恍若白昼,绚烂夺目,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24年,成都开始用电灯为街道照明,在督院街、南打金街、走马街安装了首批17盏电灯,这也是成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电光源作为路灯照明。后来,随着电灯数量的逐渐增多,清油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手控到智控 城市之夜更璀璨
“说起路灯,我记得从前有这样一句俗话:‘马路不平,街灯不明’。”今年91岁的张大爷,对老成都的路灯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早期的路灯,要靠人工推总闸来开启。总闸一推上去,‘嗒’地一下,第一个控制箱里的接触器闭合,第一段路灯就亮了,同时把电源传到第二个控制箱,第二段也亮了,然后第三段、第四段……”
在许多老人心中,儿时女孩子们在路灯下玩跳房子、跳皮筋,男孩子们在路灯下玩弹玻璃球、扇洋画是一种美好的记忆。那时候,路灯瓦数不大,从下面看灯光甚至显得有些昏黄,可这样的光照却不妨碍孩子们玩耍嬉戏。就连大人也喜欢到路灯下面休息、下象棋,但因光线太暗,年纪大的人看不清楚时还要把棋子拿到眼前,凑近了去分辨。
上世纪50年代,成都成功研制出了路灯“时钟定时开关”器,可根据制定开关时间自动启闭程序,结束了由人工启闭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采用当时先进技术的“半导体路灯光电控制”得以运用;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成都的路灯在灯型、光源、控制、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1983年路灯总数已达10031盏,跨入全国21个万灯城市行列。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不少成都人的童年记忆“白玉兰灯”首次亮相城市街头。
“像人民南路上的玉兰灯,在我们眼里简直美不胜收。那时候,我们这些小娃娃晚上三五成群专门跑去看灯。”据市民肖先生回忆,上世纪80年代,成都进行道路改造,对路灯外形重新设计,以颇受市民喜爱的白玉兰花为原型,选用了“四叉五火”的造型。“这种路灯中间是一盏灯,旁边还有4盏灯围绕,一露面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1981年,五火大白玉兰路灯首次亮相人民南路广场等地,成为了一代人的城市记忆。
随着时间推移,最初的这批白玉兰路灯慢慢老化,被双挑路灯所取代。直到2009年,人民南路进行新路灯安装,久违的白玉兰灯再次回到了大家的视野中。新版白玉兰路灯拥有花苞状的灯罩,3层灯罩组合而成的路灯呈现出含苞待放造型,闪着淡金色的光芒。“花瓣”底部刻有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上的镂空图案,象征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不断增长以及东西主干道、一二环路等城市道路重点改扩建项目的全面铺开,路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低能高耗的白炽灯、汞灯、木制灯杆、水泥灯杆、陈旧灯具被大量淘汰,全市照明设施发生了量和质的飞跃。
精准化管理 智慧路灯照亮低碳生活
城市中路灯数量增加的同时,路灯的光源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上世纪50年代以前,城区路灯光源清一色为白炽灯,即第一代光源;1964年,人民南路安装了城区首批高压汞灯,这是第二代电光源;1976年,首批高压钠灯用于道路照明,这是第三代电光源。除了光源,路灯的灯型也由最初的角铁灯架,发展到了如今的百“灯”齐放,造型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2012年,成都开始进行路灯物联网试点建设,希望通过物联网实现路灯的‘单灯控制’。2016年,升级后的城市照明监控系统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完善,解决了‘东边日出西边雨’时分区域开关灯问题。”据成都市城管委景观照明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前路灯故障维修需要依靠工人师傅逐一排查,而现在管理处的信息化监控调度中心系统就会告知问题所在。“这样的高效处置,是几十年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如今,伴随“互联网+”兴起的单灯物联网监控技术,更是将路灯控制“精准到点”,城市照明也迎来了“智慧照明”时代。
传统路灯多采用高压钠灯,其耗能远高于节能灯。经测算,改造成节能灯后,每盏路灯耗电量将比传统路灯降低40%左右。去年底以来,成都市城管委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将路灯原有的高压钠灯光源更换为节能光源并同步加装单灯控制器。预计今年底可完成11万盏光源的改造,并通过单灯控制器动态调整功率实现二次节能。
改变仍在继续,今日之成都,形式各异的路灯如绵延不绝的项链,流光溢彩,辉映着城市的别样美丽。每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光影流动,无论多晚,在这座城市的街头,总有一盏明灯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