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工厂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职工艺术团、文艺宣传队,以文化活动活跃职工文化,让职工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受到熏陶,提升气质素养。各种由职工自己创作、参演的文艺作品在工厂、企业内外演出,不仅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也使得职工的精神面貌蓬勃向上,充满了活力。这些来自工厂车间的“冒着热气”的文艺作品经过职工自己的亲身演绎,不仅让观众看到了火热的工厂生产场景,也让大家看到了职工们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川化表演的舞蹈《奋进》
凤凰山煤矿宣传队舞台表演照 受访者供图
“钢花十二韵”乐器亮相《欢乐中国行》舞台
孙晓丽教学员跳舞
高建国在演奏乐器
凤凰山煤矿文艺宣传队:业余演员的专业演出
上世纪70年代,在内江市,大家对凤凰山煤矿文艺宣传队可谓耳熟能详。他们的歌舞、乐声不仅在观众脑海里经久不息,在队员们自己心中,也收藏着一个个精彩故事和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
当年的煤矿团支部书记刘建文担任文艺宣传队队长,队员多为年轻人。据他介绍,当年为了把宣传氛围营造得更浓更活跃,矿党委决定成立文艺宣传队。先是由各采煤队和车间、班组推荐报送有文艺基础、表现好的职工名单,然后由矿工会、宣传科、团支部组织相关的矿领导进行面试、考核。最后挑选了27名各方面素质都比较拔尖的职工组建了宣传队。别看是一支仅有二三十人的队伍,可其中吹、拉、弹、唱、跳、说、演等各方面人才一应俱备。二胡、风琴、笛子、鼓、号等器乐伴奏、演奏队员就有8人。虽然不是专业出身,可他们十分热爱文艺表演,个个激情似火。
宣传队员倪昔玲、李桂香,从小就喜欢跳舞,不到10岁的时候就在学校和一些聚会活动中表演舞蹈。1975年,一进入女子采煤队工作就被推选进了宣传队,成了煤矿宣传队正式的业余演员。
倪昔玲进宣传队的第二年,因为女队员多,有队员提议排练一段关于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可是到底怎么编排,队员们心里一点谱都没有。大家的希望自然是只能放在倪昔玲、李桂香这几位骨干、编导身上。正在她们冥思苦想时,恰好矿里放了一场《红色娘子军》的电影,倪昔玲高兴极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按捺。看电影的时候,谁说话打招呼她都不理,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看电影上,专注着电影里《红色娘子军》中的每一个队形、动作和细节。电影看完,她脑子里就收录了个八九不离十。当晚就根据电影里面的场景,吴清华和娘子军们的表演,结合宣传队员们的自身素质和条件,构思起了本队《红色娘子军》舞蹈的动作。吴清华指挥娘子军时手举多高,娘子军们在唱“向前进!向前进”时,背枪、端枪时手放在哪个位置,倪昔玲脑子里边回放,手脚边实践,周密地为本队队员设计着每一个动作。常常是想着想着突然翻身起床开灯演练,对着镜子跳、舞、改,直到自己认为过关了才又上床睡觉,几分钟、十几分钟后,又想好了下一个舞姿,又起床比划……
第二天下班,倪昔玲就将自己创作的一些舞蹈动作与李桂香交流,征求意见。创作、修改、再创作……那段时间,她和几个主力队员,吃饭、睡觉、在井下采煤,就连上厕所脑子里想的都是节目的编排。通过十来天努力,几位编导、文艺骨干终于教给了大家一个完整的《红色娘子军》舞蹈。
宣传队除了效仿电影和其他地方的节目,更多的是自创自编自演。因为他们本身除了演出,每天都工作在第一线,对煤矿的人和事非常熟悉,素材十分丰富,煤矿兴旺的时候用相声、小品、三句半、快板等形式歌颂成绩,表扬好人好事。低迷时,他们又用各种表演形式找原因,鼓士气。
到上世纪90年代,煤矿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各种文化生活逐渐丰富,煤矿的文艺队伍淡出了屹立20多年的历史舞台。不过这些队员退休后都成了本地广场舞的领队、主角或编导。宣传队队员程志兴退休回到村里,每次镇上举行文艺活动都要请他去说唱表演,并且还教了几个打鼓的徒弟。
川化职工艺术团:灵动白纱宛如倾泻的化肥瀑布
说起川化职工艺术团,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她就是孙晓丽。川化职工艺术团成立时间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但在孙晓丽来川化之前,艺术团只是乐器和声乐有较成熟的班底,且不乏专业人才,但舞蹈却没有一个像样的队伍。
1993年1月,川化集团以优秀人才引进的方式将毕业于四川省舞蹈学校编导专业的孙晓丽招了进来,任川化文联舞蹈编导。孙晓丽来到川化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广彝族的达体舞。由各分厂推选出几名职工来跟孙晓丽学习达体舞的几套动作,学会后,便回到各自的分厂组队编排,以待全公司比赛。
当年国庆节前夕,川化集团庆国庆达体舞比赛在川化职工俱乐部广场举行,广场中央燃烧着三堆熊熊的篝火,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各分厂的达体舞队轮番登场表演,使整个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后来,孙晓丽组织开展了一次健身健美操培训。通过这两次培训,孙晓丽从学员中选出了16名女生和12名男生作为舞蹈队的基础班底,每周4次进行训练。
后来,经过各分厂积极推送人员,舞蹈队的人数达到了40人。孙晓丽先后创作出了舞蹈《公孙剑》《金色摇摆》《日月》《彩月》等作品,并在省、市、行业系统的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排练中,女生的训练用不了太多的精力,而男生就很费劲了。因为这些小伙子都没有舞蹈基础,练起功来也很吃力。每个舞蹈动作,孙晓丽都要示范好多次,才能达到令她满意的效果。1998年,她专门为舞蹈队的男生们创作了群舞《奋进》。这个舞蹈以一群小伙子们手拿红绸鼓锤, 模拟击鼓的动作,以表现青年职工拼搏奋进的气势和昂扬的斗志。在排练中,孙晓丽与这群男生们一起摸爬滚打、跳跃翻腾。每天排练下来,个个身上都是紫一块,青一块的。而孙晓丽因膝盖有旧伤,每天下班回家,她爬楼梯都很艰难,总是很痛苦地挪动步子。她的行动也深深地打动了这群小伙子,大家训练更加刻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1个月的艰苦排练,群舞《奋斗》终于完成了。当观众看到舞台上,小伙子们刚劲有力,阳刚十足的舞姿时,无不大加赞赏。大家被整个舞蹈所表现的激情四射、豪迈奔放的气息所感染,全场热血沸腾,掌声雷动。这个舞蹈还在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奔向新世纪”大型文艺演出中荣获特别奖。
2002年,孙晓丽到生产车间去采风、体验生活,当她走到二化分厂的成品车间时,只见结晶的尿素如雪白的瀑布一样,从高塔上倾泻下来,甚是壮观。孙晓丽当时就被震撼到了,她要把这壮观的场景用舞蹈的语言表现出来。经过构思,她创编出了群舞《银色之星》。舞蹈先是由一群女生拿着抄表的记录板出场,展现川化女职工们认真观察机器设备抄记仪表数据的工作状态,紧接着16名男生跳跃出场,表现了男职工忙碌而紧张的工作。刚柔并济的舞蹈,展示出川化儿女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最后,由女生们身披白色的长纱奔跳起舞,形象而灵动的白纱宛如高塔上倾泻而下的化肥瀑布,令人振奋不已。这个舞蹈荣获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的“文明之光”文艺演出一等奖。
攀成钢职工艺术团:钢厂职工演绎钢材乐器
2002年5月,成都钢铁厂与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合并为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攀成钢。公司领导给原成钢厂负责宣传和工会工作的高建国一个重任:组建职工艺术团。
高建国是位退役军人,在部队机关文工团受过专业培训,无论是器乐、声乐还是舞蹈、小品曲艺,他都样样精通,并有出色的表现。1993年,高建国转业分到了成钢厂。进厂后,他就成了厂里的文艺骨干,把宣传和文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任命为职工艺术团团长的高建国首先就组建了有100名职工参加的合唱团和单管编制的管弦乐团,他任指挥和老师,对每位成员进行专业训练。后来又成立了舞蹈队、声乐队、曲艺队和创作组。高建国把军事化管理搬到了职工艺术团。他以身作则,对每位团员都严格要求,做到令行禁止。无论是合唱、声乐,还是舞蹈、曲艺,节目质量水平都相当高。他们的节目经常在省、市级的大型演出中荣获金银奖。其百人合唱团曾代表青白江在四川省作专题汇报演出,单管编制乐队是当时全省企业中唯一一个健全的编制乐队。舞蹈队曾与成都战旗歌舞团长期合作,一般大型演出活动,都会有舞蹈队的身影,并参与省、市的多场演出活动。
然而,最让攀成钢艺术团引以为傲的就是由高建国创造的有音有律的钢材乐器《钢花十二韵》。喜欢动脑琢磨音乐的高建国在部队时就曾用弹壳、枪管等材料制作过打击乐器。到了成钢厂后,他看到厂里各种各样的钢材,就有了用钢材制作乐器的想法。从2006年开始,高建国就在琢磨这个事,思考了一年的时间,方案基本成型后,他就到废料场里去寻找可用的钢材。经过精心挑选,他选定了12种不同类型的钢材。然后动手将这些钢材拿来裁剪、拼接、打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12种乐器终于制作完成了。他挑选了12名女生来演奏这些乐器。然而,训练演奏这些钢铁乐器也非易事,12名姑娘的手不停地敲击,磨出泡结成茧。
后来,经过一年时间的排练,12位女演员熟悉掌握了钢材乐器的演奏技艺。当在大型的文艺演出中,由《钢花十二韵》演奏出《英雄攀钢》旋律时,令全场观众为之振奋,报以热烈的掌声。该节目在2008年,成都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蓉城之秋·成都风情’文艺调演”上一举获得金奖。
2010年春,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栏目来青白江区凤凰湖直播节目。攀成钢职工艺术团的《钢花十二韵》节目受邀参加演出,但前提是上道具的时间必须控制在90秒以内。这组重量达1.5吨的道具,在平时最快也要3分钟才能搬上场。奇迹是人创造出来的。高建国身先士卒,带领艺术团成员天天苦练上道具。速度在一点一点地提高,最终达到了4组重量级乐器在10秒内推上舞台,15秒摆好,5秒人员撤下来。当晚的演出很成功,让全国亿万观众目睹了他们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