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正在进行书法创作
作者与吴勇合影
姚洪双文/图
近日,一名双臂残疾的男子,在众多聚光灯下,用嘴叼着毛笔,在纸上轻松自如、挥毫泼墨,仅用2分钟的时间,他就顺利地完成了“自强不息”的书法题词。这名双臂残疾男子就是吴勇,有网友评论说:“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偶像!”
但你也许想象不到,吴勇在失去双臂之后,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应对生活、学习、工作中诸多的不便,完成了一次次逆袭,实现了一次次超越。如今,他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成为知名的书法家了。
年幼:一次意外,痛失双臂
笔者几经周转,终于来到了成都市郫都区残联,找到了这位异于常人的“无臂”书法家吴勇。
吴勇见到笔者的到来,立即放下了口中的毛笔,坐下来,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对笔者述说起了他的故事。
吴勇于1980年岀生在成都市郫县(现郫都区)唐昌镇横山村。老实巴交的父亲吴长贵和母亲王祖琼为这个儿子的到来喜不自禁,都希望这个儿子长大后有所岀息,能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好运。所以,为他取名为吴勇,就是希望他勇敢刚毅,有出息。
1988年4月,8岁的吴勇应小伙伴之邀,到镇上离家不远的一家砖瓦厂玩躲猫猫时,不慎触碰到高压线,经全力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可他却从此失去了双臂,成了一级肢体残疾的残疾人。
师爱:一声呼喊,振动心灵
吴勇失去双臂时,因为他还小,开始并不觉得意味着什么,只是没了双手,生活上有诸多不便。但上学的时间长了,他开始慢慢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同学们的不同,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局外人,什么事都不能做,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辅导教学,心里十分自卑,也曾萌发想一死了之的念头。
“那时候在学校里上课,我如同‘听天书’,因为没办法翻书和记笔记,甚至连最基本的完成作业,我都无法实现,不管干什么,身边都需要有人照顾,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多余的人,真想一死了之。”吴勇感慨道。
正当吴勇有此念头之时,他引起了班主任王老师的注意。王老师主动找他谈心,鼓励他好好学习,并每周抽岀时间专门为他补课。“你就准备一辈子都这样吗? 难道你没有为自己的家人想过吗?”之后,王老师又跟他讲述张海迪自立自强的故事,年幼的吴勇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是激起层层涟漪,一语惊醒梦中人。
自强:保持毅力,脱胎换骨
从那时起,吴勇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没日没夜地勤奋学习,没有双手的他,获取知识的程度远远要比周围的同学艰难困苦得多。没有手,翻书只能用嘴;没有手,完成作业就用嘴含着笔,用口写字,光咬笔这个动作,他先后花了两个多星期。“现在还记得,那时候口水顺着笔往下流的场景。”在付岀比正常人多好几倍的努力后,这名没有双臂的残疾学生以小学年级前十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在之后的求学路上,吴勇接触到书法,有一天他听自己的思想品德老师讲述了断臂书法家郑阶的故事,吴勇听后深受鼓舞,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会行的。从此,他暗下决心,立志成为像郑阶一样的“无臂”书法家。
自“书法人生”开启后,无论严寒酷暑,吴勇始终用毛笔书写着自己的梦想,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他还苦练绘画,当然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没落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吴勇如愿考上了四川理工大学工艺美术系。可是当时数千元的学费让这个低保家庭像是听到了“天文数字”。“父母一直务农,姐姐在砖厂打工,怎样才凑得起这么多费用?”
也就是在这一年,成都市启动了“帮困助学”工作,助低保家庭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子如期入学。吴勇成为首批受助的对象,在第一时间领取到了助学金,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捐助。
直到现在,吴勇还清晰地记得那些为帮他圆“大学梦”捐款的热心人士。他始终没有忘记,当时他自己写下的“自强不息”这几个大字。
公益:一直践行,回报社会
大学毕业后, 吴勇选择了北漂,6年的闯荡让他尝尽生活的百态。2009年,他回到了成都工作。后来,他又被郫都区残疾人联合会聘用为书画老师,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他还拜都江堰书画院两位名家为师。
这种“坚持”,也是他要传递给学生的信念,“不能楷书没写好,就想写行书。”“只要坚持,每天都在一点点进步。”为了让学生掌握要领,他经常低头咬住毛笔,让学生手握毛笔,感受笔锋的流向。
工作之余,吴勇喜欢去做一些公益志愿活动,尤其是需要发挥书法特长时,他更是义不容辞。每年春节前,总能看到他在街头或居民小区忙前忙后,给大家义务写春联送福。
这些年来,吴勇在许多业余比赛中获得了不少奖项,包括在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书法大展等比赛上获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开幕式上,吴勇作为受邀的17名“无臂”书法家之一,与另外16名口书书法家一起书写岀了“自强不息、感恩图进、快乐运动、逐梦天府”的主题,这可谓是开幕式上的亮点。
“努力学习,回报社会”,是吴勇当初作岀的郑重承诺,现在他一直在坚持,“这不是一句口号,要一直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