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的群山深处,嘉阳人跨越世纪奋斗80余载,薪火相传、跌宕起伏、艰苦备尝、 成就辉煌,“艰苦创业、求实奋进”的精神形成了富于地域特点和煤炭行业特色的煤文化, 这既是对先人的一份纪念和一种传承, 更是对后人负的一份责任, 留下的一笔财富,弥足珍贵。
嘉阳职工培训学校
《星星诗刊》创作基地
嘉阳影院
嘉阳图书馆
作品讨论会
重基础 夯文教
嘉阳煤矿开办之初,矿厂员工大部分因日寇侵华,战局紧张而转移入川。由于矿厂地处偏僻,当地教育落后,矿区内没有学校,员工子女无条件就读。矿长汤子珍对此关怀甚切,特函呈孙越崎总经理请求开办学校事宜,经审准同意设立嘉阳子弟学校,救济员工失学儿童。开办学校不仅安定人心,且为国家民族培植后人。
1940年7月26日,嘉阳煤矿矿厂各项工作基本步入正轨后,矿长汤子珍召集会议,研究解决矿厂员工子女就学事宜。经调查,矿厂员工子女达学龄的儿童有50余人辍学。会议决定成立嘉阳煤矿教育委员会。推选韩遇湘、黄茂栏、高荷亭、袁春华、冯维华为委员,筹建办学事宜。1941年1月,矿将游艺表演台改作教室,嘉阳煤矿学校正式创办,定名为“嘉阳小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职工子弟教育受到重视,在创办小学的基础上,先后于1969年2月开办初中,1973年开办高中,学生由建校初期的50人增加至2171人,教师由2人增加至138人。嘉阳煤矿职工子弟校逐步发展成为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的中小学校。2001年8月,经乐山市政府〔2001〕乐府函字第124号《关于犍为县人民政府接收嘉阳煤矿子弟学校请示》的批复,嘉阳煤矿职工子弟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职工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嘉阳煤矿成立了嘉阳煤矿职工业余学习委员会。1958年,职工业余文化教育迅速发展,由三所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16所,入学人数达10327人,扫盲人数达4825人。经过职工业余学校分期分批地组织学习培训,职工文化素质普遍提高。1980年至1985年,矿青壮年职工通过文化“双补”,参加初中文化考试人数1649人,获得初中文化考试合格证书1219人;参加高中文化考试222人,获得高中文化合格证书26人。初中、高中文化考试合格率分别为73.9%和11.2%。
在注重职工业余文化教育的同时,嘉阳煤矿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技能的学习培训工作,把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培训作为职工教育工作重点。职工业余培训校根据生产、安全管理、生产岗位、工种的不同要求进行系统安排,以脱产、半脱产的形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开展了全矿技术工人考工晋级工作,为矿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型人才。
筑“阶梯”强实力
新中国成立以前,嘉阳矿厂和营运处设有书报室,订有报刊杂志十余种,各类中外书籍数百册,供员工阅读。
1951年,嘉阳煤矿有图书室一所,能容纳40多人同时阅读,有各种报刊杂志数十种,中外新书1000多册。1954年,矿工会图书室设专职管理员1人,负责报纸、杂志、书籍的订购和管理。藏书2403册,并设置了4个流动图书箱,巡回各车间,为生产工人服务。1956年,开办了儿童图书室,有4个车间设图书站,新购图书3500册。1959年,矿有藏书17511册。
上世纪50年代,嘉阳矿厂图书、阅览管理制度健全,图书按国颁标准进行分类,书籍、报刊、杂志的订购和报废掌握得当。书评、读书、读报小组活动开展经常化。职工通过读书阅报这一渠道,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知识、技术水平。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嘉阳煤矿工会重建了管理制度,对书籍进行了清理,分类登记,组织了4位老工人义务管理图书室。1964年,在矿图书室借阅的人数每天有400人左右,有1600多名职工是经常性读者。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嘉阳煤矿逐步增加投入,扩展阅览空间,后期将原职工大食堂餐厅部分进行装修,改为俱乐部,由矿工会管理并购置大彩电、阅读桌凳、书柜、陈列框和茶具等设施。俱乐部内设茶园、乒乓球室、棋牌室、电视放映室和图书陈列室及阅览室。将原矿工会图书阅览室和矿青少年图书阅览室合并。2000年8月,嘉阳煤矿工会将俱乐部移交矿区社区管理处管理。撤销离休干部阅览室,离休干部阅读的报刊杂志统一由集团公司订阅。
2005年,集团公司有矿区图书阅览室、芭沟社区图书阅览室和科技图书室。矿图书室藏书10281册,订有各种刊物、报纸、杂志近100种。科技图书室藏书11500册,2001至2005年订报刊、杂志和购书经费达32.5万元。
2010年底,矿区图书阅览室和科技图书室合并设立了嘉阳图书馆,作为乐山市图书馆分馆,于2010年12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嘉阳图书馆成为乐山市图书馆首个企业分馆,并成为“乐山市公共图书馆管理集群”成员馆,硬件设施基本配齐,订阅报刊杂志170多种。2015年底藏书3万余册,并配备电子阅览室,平均月借书700册左右,获四川省总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四川省农民工文化驿站示范点、嘉阳集团安全文化阅览中心、全国工会优秀职工书屋(2011年1月)、留守儿童文化家园等称号。集团公司安全文化阅览中心于2011年7月中旬正式挂牌成立,中心设置在嘉阳图书馆内,新购置2000余册职工工具类书籍,并从各单位调配书籍1000余册。
芭沟综合文化站位于三井社区矿山公园内,按省级综合文化站超标准建立,占地70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嘉阳电影院、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展示厅、广播室等。文化站主体工程由嘉阳集团于2012年投资修建,配套工程由县财政出资近百万元,嘉阳集团出资20万元共同完成,属政企共建公共设施。2013年12月12日,芭沟镇人民政府与嘉阳集团协商决定,将综合文化站配套设施交由嘉阳集团经营管理,芭沟镇人民政府和嘉阳集团共同享有设施使用权。
在电工岗位不断进步的嘉阳集团主产单位嘉阳煤矿电工高级技师赵勇表示:“学习环境和氛围很重要,我初出茅庐干电工的时候,经常去嘉阳图书馆查阅井下电工和电子技术类书籍,这为我后面的深造夯实了重要基础。”
拓眼界 兴文化
万米井巷战天斗地,工业旅游彰显神韵。本世纪初,嘉阳煤炭主业兴盛,工业遗迹变旅游资源,大批文学爱好者和文字工作者集结智慧和力量,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文化学习,勤于阅读和练习,将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展示于字里行间,充分表达活跃的情感元素,透过文化反映生产生活,文学创作层出不穷,文学团体活动精彩纷呈。
2006年4月22日,党团工作部组织《嘉阳集团信息》副刊活动走进雅安上里古镇,一行15人参观古镇的四大家族、红色文化及富有特色的桥梁,并参观了苏稽乌木博物馆。
2007年11月,矿山诗人李小平创作的诗歌《没有回应的呼喊》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矿工文学会于2008年3月恢复成立,有会员30余人。其中有市作家协会会员8人、省作家协会会员1人。2008年4月19至20日,矿工文学会恢复成立后开展了峨边黑竹沟外出采风活动。2008年9月12日晚,矿工文学会会员与犍为作协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赏月诗会,文友们以诗词为载体,声情并茂的表演,演绎出了文友共度佳节的浓郁氛围。
2008年10月18日和10月26日,乐山文友沙龙与矿工文学会进行互动交流,乐山文友沙龙部分成员前来乘坐小火车,深入黄村井,体验矿工生活,举行“发展旅游和文学创作”座谈会,矿工文学会成员参加乐山市文友沙龙聚会,听百家讲坛,论文学创作。
2010年4月7日,由嘉阳集团公司、《星星》诗刊联合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嘉阳杯”煤矿工人诗歌征文大奖赛颁奖典礼在嘉阳集团公司隆重举行,同时,“中国·《星星》诗刊社嘉阳诗歌创作基地”正式挂牌成立。主办方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位诗人创作的6000多首诗歌。诗人们用诗歌赞颂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辉煌业绩,讴歌了中国煤炭业取得的成就,弘扬了煤炭人的伟大精神。颁奖典礼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者与诗界名家欢聚一堂,对进一步繁荣诗歌创作、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进行了交流。颁奖典礼结束后,举行了嘉阳·星星诗歌朗诵会。星星诗刊副总编辑李自国以及获奖作者、嘉阳煤矿的干部职工和乐山市演讲与口才协会的会员们纷纷上台,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获奖诗篇,学习矿工的奉献精神,向矿工致敬成为大家的心声。
“走出去,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各行各业、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景象,文学创作天地广阔。请进来,则很荣幸与文学艺术大家零距离接触,深谈之中感受其心路历程深受启迪,讲好嘉阳故事我又有了新的思路!”文学会会员黄蔚兴奋地说。
嘉阳集团公司内部半月刊《嘉阳信息》每期开辟文学副刊主要刊发集团公司职工创作的作品和其他文学作者反映嘉阳集团职工家属生活、工作的诗歌散文作品1000余篇。嘉阳网站“嘉阳论坛”专门开设“嘉阳文学”栏目,发表主题870个,浏览量近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