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放异彩的嘉阳“煤文化”德阳酱油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6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4-14

德阳酱油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德阳市酱油酿造厂大门 图据网络

李淮

1985年,我把家安在了德阳。其时正是冬天,听同事说德阳酱油味道好,价格适中,冬至节后腌制腊肉,什么都不用加,买几斤散装酱油腌肉,好得很。于是,我提了一个塑料桶,按照同事的指点,到华山北路355号德阳酱油厂门市部去打散装酱油回家腌肉。

五花肉切成巴掌宽条状,洗净沥干水分,放进铝盆里,从塑料桶里倒出散装酱油,酱油把肉淹起,丢几颗汉源花椒,撒一把姜米子,不加其他佐料,铝盆放在厨房里。隔天去翻一下肉,五至七天后出盆,用绳子栓起,挂在通风处,腌腊五花肉成功。这回腌肉方法简单,费事不多,用料不杂,腌制好的腊肉色泽红亮,咸鲜适度,口感极好。我对家人笃定地说:以后的冬天就这样腌肉了。

德阳酱油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江氏三兄弟创建,开始酿造时,成品出来味道平平,销量也差。后来,江家派人去了江油中坝学习酱油制作,取得真经,回来后按方抓药,品质提高,生意日渐兴隆,家财从几十铢至上万贯。上百年过去了,浓香的酱油在时光里行走,刘姓孙女婿接管了酱油厂,也有作为。回顾过往,德阳酱油历史悠久,配料考究,工艺独特,产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色香味俱佳,对烧、卤、炒、凉菜无不适宜,长期受到海内外众多食客青睐。这些年,我买到的产品有精酿酱油、白窝油、红酱油、塑料袋装的散装酱油,提壶去酱油厂打的散装酱油,酱油成品红褐发亮,汁浓稠,脂香浓郁,氨基酸含量高,久存不腐。据1994年编撰的《德阳县志》记载,早在1949年前,德阳酱油就畅销于省内外,素有盛誉。市面上流传“德阳酱油镇江醋”的说辞,也是大家一致的赞美。

酱油的主要成分是大豆、小麦、麸皮,主料洗净,入锅蒸煮,在形似大肚的土陶瓷缸里加盐、糖,微生物发酵,晾晒,加水,勾兑,师傅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家传秘法,一缸缸原料,一道道工序,一步步手法,最终修成正果:色香美味,汤汁浓郁的酱油便以精酿或者红、白酱油再就是散装酱油出道装瓶进缸,走进庙堂之上的宴席杯盘,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厨房碗盏。

刚到德阳时,我进入新单位新环境,工作忙。中午,来不及买菜或者做菜,米饭煮熟,白饭里倒一调羹酱油拌一下,一碗酱油拌饭三下五除二就下了肚子,填饱肚皮,又去上班。酱油在家庭佐餐中的地位高了许多,经济适用味道美。当年囊中羞涩,还是买的红酱油,舍不得多花钱去买精酿酱油。下班后到菜市场买菜,有快下市的土豆、萝卜。市场上卖菜人剩下的菜,大大小小一起买(俗称“打瓜”),打瓜菜价格比新鲜菜便宜好几成。第二天,萝卜、土豆洗净,小土豆切都不用切,囫囵个头,煮或者蒸,热气腾腾端上饭桌,碟子里倒上酱油,小土豆、萝卜片蘸酱油吃,味道好极了。尤其是土豆,又糯又面,红亮的酱油里滚一滚,可以吃大半碗,又当饭又当菜,土豆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顶饿。后来,经济条件好转,饭桌上打的蘸水,爱用精酿酱油,最不济也用白窝油了。

犹记得,有外地亲戚、朋友到德阳,我总是到商场去买一瓶精酿酱油一瓶白窝油,让营业员用麻绳子两瓶一起捆扎好,作为礼品让人带走。一回,几位战友从省城过来叙旧,在家里吃饭,一盘凉拌三丝,莴笋丝、红萝卜丝、白萝卜丝,让她们一扫而光,都说凉拌三丝味道好,要请教请教制作秘方。我就打哈哈,说盘里用的是德阳酱油,所以味道好。等她们要坐车回省城时,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礼品:两瓶德阳酱油,包装好,麻绳一提就拎着走,方便又安全,她们几人高兴得连声说:谢谢,谢谢!

时光流逝,岁月在走。现在,我到超市买调味品时,常常在货架上寻找德阳酱油,遗憾的是,过眼处,难觅踪迹。心心念念,希望发现德阳酱油的瓶子,再买一瓶回家去。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