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军队打着灯笼也难找我的“凤凰”“五四”青年节歌咏比赛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6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4-21

红军遵纪传佳话 纸条银元留香炉

这样的军队打着灯笼也难找

颜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进入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红军四渡赤水,在古镇遵纪爱民、开仓放粮、救助穷人,古蔺儿女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群众献门板搭浮桥、用珍藏的美酒为红军疗伤等情景的再现,“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如今,古镇的200多处红色遗址遗迹都充分见证了当年红军与当地百姓的军民鱼水情。红军印章、苏维埃纸币等众多长征期间的革命文物,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红色历史的厚重感,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太平古镇一角

当红军去 资料图

“红军故事天天讲”讲座现场

车盛寅老人正在讲述红军故事

红军故事天天讲

来到太平古镇“红军故事天天讲”讲座现场,人们可以坐在木凳上一边品茗,一边津津有味地听老乡们讲述红军的故事。“红军故事天天讲”讲座是红军精神代代传的良好实践。在太平古镇,笔者曾经多次聆听生于斯长于斯、亲眼见证红军二渡赤水壮举的车盛寅老人讲述红军长征在古镇的故事,令人感动不已。

“我叫车盛寅,是土生土长的太平古镇人。1935年,红军来到太平古镇的时候,我只有9岁,正在读小学3年级。我家当时开了一个店铺卖烧饼,是做小本生意的……”

1935年初,一支红军的队伍走进了古镇。先是一队人马很快地从街上跑过去,后来车盛寅与乡亲们才知道那正是从贵州土城“一渡赤水”后,进入太平古镇的红军先遣部队。随后,红军的大部队也到了。

到了镇上后,红军战士挨家挨户轻轻地敲门,告诉大家:“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队伍,不欺压老百姓,大家可以放心开门,该做生意的做生意,干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害怕。”

当时,车盛寅的父亲壮着胆子打开了店铺大门,车盛寅则胆怯地站在摆满饼子的货柜旁边向外张望。坐在门外休息的几名红军战士,寒风中衣服穿得十分单薄。看到车盛寅的父亲打开了店铺大门,红军战士只是抬头望了一眼,和善地跟车盛寅的父亲点头打招呼,没有起身来打扰车盛寅的父亲做生意。后来,红军战士招呼车盛寅过去交谈,询问:“你几岁了?上学了吗?”红军战士对车盛寅的态度非常和蔼,马上消除了车盛寅心中的胆怯。之后,红军战士对车盛寅的父亲车在田说:“老乡,不要害怕,请你想办法叫人通知躲进山里的乡亲们,让他们尽快回家。告诉他们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军队。”

后来,有两个红军战士在车在田家店铺买了几个饼子,递给车在田的是苏维埃票子(纸币),他们跟车在田说:“拿这个票子(纸币)到镇上红军的临时银行可以兑换成银元。”红军拿着饼子走了以后,车在田叫儿子车盛寅拿着票子(纸币)到红军银行去兑换。车盛寅立即跑到街上的红军临时银行,果真兑了银元回来。拿着兑换到的银元,车在田心中的疑虑一下子就打消了。

红军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队伍

红军来的当天上午下雨了,当时车盛寅家的房子有点儿漏,车盛寅的父亲就拿盆子去接雨水。有个红军战士就问:“老大爷,您在做什么?”车盛寅的父亲说:“我家的房子漏水了。”红军战士说:“让我看看是哪里漏水了?我去给您看一看,修理一下。”红军战士立即爬上房顶去,帮忙盖好了房顶漏水的地方。红军的爱民举动让车盛寅和他的父亲车在田十分感动,觉得这是一支值得信赖和信任的部队。于是,车在田马上联系镇上的亲朋好友,前去给躲在山里的乡亲们传递消息,让他们安心回家做事情。

车盛寅说:“每个红军战士对人都十分和蔼,我的心里也就不再胆怯了。”已经念了几年书的车盛寅,看到红军战士在自家的墙壁上和街道的墙壁上书写标语,就好奇地站在旁边观看。车盛寅一边观看认字,一边帮助红军战士提着墨汁桶。书写标语的红军战士一边书写标语,一边教车盛寅认识标语上的字,还给车盛寅讲解了这些标语的意思。桶里的墨汁用完了,车盛寅就回到家里刮锅底灰,调制成土墨汁拿给红军战士用,因此,红军战士竖起大拇指,表扬了车盛寅这个机灵的“小鬼”。

车盛寅至今还记得,红军书写的标语有“劳苦的工农们:不要害怕赶快回家来,红军是保护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干(穷)人的队伍,帮助干(穷)人得解放!”“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欢迎劳苦工农替红军引路送信!”等内容。

“红军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队伍”的消息很快就传开来了,外出躲避的乡亲们也纷纷回到镇上,打开家门迎接红军入驻。山上的老百姓回来了,镇上又重新热闹起来。慢慢地,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对老百姓真诚的情感打动了太平古镇人,古镇居民开始把红军当成了朋友和亲人,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端出热腾腾的茶水,煮熟一锅鸡蛋,做好丰盛菜肴,热情招待这些长征途中疲惫劳顿需要整休的红军战士。慷慨热情的太平镇人让出会馆和庙宇,腾出自家房屋、院子和商铺,给红军居住。

当时,小镇上家家户户都住得有红军,街边也住得有,车盛寅的家里也住得有。红军在赤水河上架设浮桥的时候,乡亲们主动将自家的木门、木板和楼板等取下来,用作红军搭建浮桥的材料,并纷纷向红军捐粮捐物。纪律严明的红军队伍,给太平镇的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红军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百姓竖起大拇指

红军在太平古镇“纸条银元留香炉”的遵纪爱民事迹,更是令人感动不已。1935年,红军来到了太平古镇,街上各家各户都住满了红军。红军到太平古镇之前,镇里有一个叫张策勋的医生听信反动宣传,跑到贵州那边的亲戚家躲避去了。红军走后,张医生才回到家里。听说红军在他的家里借住过,张医生便在屋里屋外仔细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衣物等东西丢失,只是发现存放于楼上的二百多斤黄谷丢失了。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丢失一点粮食是常见的事情。可是,张医生听乡亲们都说红军不拿群众的东西,所以一直心存疑虑。后来,张医生在家里打扫卫生的时候,在神台上的香炉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张纸条和几块银元。纸条上面写着:“老乡,吃了你家二百多斤黄谷,主人不在家,我们照价付钱,请原谅。红军留条。”

红军“借用房东的粮食,纸条银元留香炉”的遵纪爱民行为,让张医生十分感动,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从此,他逢人便讲红军好,说“这样的军队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车盛寅说:“小时候,我到张医生的家里玩耍,经常见到他竖起大拇指,称赞红军遵纪爱民。”

赤水河滚滚东流,纪念碑巍然矗立。站在位于赤水河南岸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纪念碑前,当年红军战士架设浮桥抢渡赤水河的身影,红军战士在赤水河南岸阻击敌军追兵的激烈战斗场景都仿佛浮现在眼前,红军与敌军交战的激烈枪炮声仿佛回响在耳边……敬仰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8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浴血突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光辉一页。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