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的通知》,根据《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经各地申报、专家审查并向社会公示,省政府决定将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等1165个传统风貌、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价值的村落列入四川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四川各地持续开展传统村落登记、申报工作,大力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未来,这条保护之路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上,巴中市通江县位列其中 资料图

翠竹环绕的温江区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鱼凫村“罗家院子”
保护传统村落 传承历史文脉
传统村落保护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明确,四川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久远,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能较完整体现传统风貌、民族或者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
统计数据显示,全省1165个传统村落当中,成都平原地区239个,占比20.52%;川东北地区295个,占比25.32%;川南地区180个,占比15.45%;攀西地区37个,占比3.17%;川西北地区414个,占比35. 54%。
在首批四川传统村落,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鱼凫村,通过建设村遗址陈列馆、打造景观小游园,深入挖掘、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内涵,使拥有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鱼凫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传说4000多年前,一个崇拜鱼的部落和一个崇拜凫的部落结为部落联盟,迁徙到成都平原,经过征战建立了辉煌的古蜀鱼凫王国。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印证,成都温江正是鱼凫王国的发祥地。
距离温江主城区5公里的万春镇鱼凫村,历史源远流长,考古发现证明了“鱼凫村遗址”是成都平原史前古蜀国古城址之一。作为三星堆文化和金沙遗址的前身,这里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在研究古代社会演进、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地位。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鱼凫古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车轮里。时至今日,当我们走近温江鱼凫村,仍然可以在一处处遗址纪念标识和陈列室里,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
屋外翠竹环绕,清澈的水渠流淌而过,位于鱼凫村温江区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罗家院子”旁的一处农家小院,便是去年底刚开放的鱼凫村遗址陈列室。室内以鱼凫文化展示为切入点,分为“王都重现”“鱼凫古城与筑城时代”“鱼凫城人的生活”“传承鱼凫文化”“遗址保护与展望”五个单元,通过图文资料和建筑模型,向我们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鱼凫村遗址历年来的考古成果,打开了一扇科学认识鱼凫时代的大门。
行走在今天的鱼凫村,目之所及皆是和鱼凫文化有关的元素。 村口处醒目的石牌和记载了鱼凫历史渊源的石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界碑、鱼凫村古城墙遗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时光的沉淀,遍布着岁月的痕迹。
而在鱼凫桥桥头点位,全新打造的融入鱼凫文化的一处供周边村民休闲娱乐的景观小游园,在古色古香的墙体上嵌入渔夫的帽子、蓑衣及渔船等立体浮雕,和鱼凫文化中的治水文化相呼应,在提升道路风貌的同时,通过人文历史元素的植入,让文化“融景入心”。
推进活化利用 老村落焕发新活力
视野转向四川盆地西北,在距绵阳城区约40分钟车程的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依托传统土坯房改建而成的川西民居三合院风貌建筑“铁炉书院”,左为铁炉书房,右为乡学堂、手工作坊等体验室,在刚过去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期,这里迎来了不少慕名前往的游客,乡村游备受大家青睐。
“我们差不多是中午到的,吃过午饭就去了铁炉书院参观。那里很适合泡一杯茶坐在窗边发呆,安安静静地度过一个下午。”5月2日,是徐女士和朋友从成都自驾前往绵阳度假的第二天,热爱乡村古镇游的他们,选择了刚上榜首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的魏城镇铁炉村作为此次旅途的第二站。
灰色的土墙、黛青色的瓦片,一间间土房错落有致,家家扎着竹篱笆,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果树……“村子里既有新修的面馆和民宿小院,也保留了很多老房子、老建筑,让人产生了一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在徐女士眼中,像铁炉村这样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又承载着传统农耕文化痕迹的村落,正是现代都市人回归自然,寻找“乡愁”的绝佳去处。
只有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传统村落的健康发展。记者从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了解到,自2012年我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以来,绵阳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以上传统村落64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16个。依托乡村旅游业,绵阳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原则, 在有效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传统村落真正“活”起来。
在首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里,巴中市有112个村落上榜。4月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上,巴中市通江县也位列其中。
记者从巴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为扎实推动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今年4月巴中市制定出台了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三年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到今年底,将全面完成已列入保护名录的3个历史文化名镇、2个历史文化名村、29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同时全面实施挂牌保护;2024年至2025年,全面完成112个四川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持续推动保护项目全面完成建设,并转入常态化保护。
和巴中通江一起入选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的,还有南充阆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传承发展”的原则,阆中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已拥有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9个省级传统村落。
在省级传统村落,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桥楼乡落阳村,春节文化习俗和古建筑群被最大限度保存了下来。近年来,随着阆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落阳村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通过举办舞草龙、赶年等民俗活动,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而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老观镇老龙村,保留着大量的民清古建筑,文物古迹众多。当地以古院落、古广场作为载体,为亮花鞋、川北灯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提供场地,实现了建筑和文化的双重保护,让历史遗存与现实生活共融共生,传统村落焕发出蓬勃活力。
一个个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传统村落,代表着历史,属于当下,更连接着未来。在保护传统村落这条道路上,除了当地的保护,强有力的立法同样必不可少。2021年3月1日,《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填补了传统村落长期以来缺乏相关地方立法保护的空缺。随着本次首批四川传统村落名录的公布,未来还将有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村落进入我们的视野,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走进传统村落,领略农耕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