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矿山成为故乡爸爸面壮美虎跳峡山水相映烦恼换鲜花日常生活的诗意与灵动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7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5-05

日常生活的诗意与灵动

——读《野猫与拙石》

彭忠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万物都在与诗人对话,说着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语言,声部由高而中而低而耳语而密语而沉默。”譬如成滴成浪或成涛的长江水,就经常问询闲坐沙洲之上的张远伦,“过得如何?名利日益诱人何以挣脱?”张远伦喜欢和长江聊天,用听觉和视觉感受江水冲击的力量,感受沧海桑田和人情冷暖。不过,二者之间的聊天方式只能是单向的,尽管长江水不断地分化为浪头, 像成群的动物般,发出特有的鸣叫,向高处攀升。但诗人面对长江发出的问询,唯有选择沉默以对,因为他认为沉默是所有语言的总和,是所有答案的总和,是所有时间的总和。

来自重庆的诗人张远伦曾获骏马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力诗人。张远伦认为,诗歌是有温度的,它必然具有人情味和悲悯性;诗歌是有风度的,它必然具有语言美和风情美;诗歌是有深度的,它必然掘进人性深处;诗歌是有维度的,它是生存、生活、生命、情绪、信念、信仰的综合体。诗人最后拼的是自己的心性。诗人和诗歌密不可分,两位一体,气质自然流露,水到渠成,终成格局和气象。

“我意外撞见了时间的痛苦,所有火苗都在翻卷……”张远伦以散文为肉,诗意为骨,走出了独具个性的写作之路,塑造了非同一般的心灵宇宙。张远伦的散文极具辨识度,他用隽永空灵的文笔,诗意盎然的叙述,带来诗意的阅读体验。正如他在散文《诗歌说》中所言,“真正抵达了词语的磁场,穿梭于自由时空”。张远伦认为,诗歌与散文的创作具有共性,“写底层,要超越苦难;写爱情,要超越轻佻;写批判,要超越愤怒。”只有避免惯性写作与同质化,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路。

张远伦去年出版的《野猫与拙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收录了《两斤半》《面对大河》等14篇散文,描写了乡间充满生机和灵气的万事万物,以及重庆等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作者生动再现了过往乡村生活中的职业、景象,描写生死相随的亲人及生活遭际等,文笔流畅隽永,人物塑造立体可感,字里行间饱含情感。张远伦善于从平凡日常中发掘艺术性、哲思性的成分,倡导从自然的纯净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作者以散文的笔调勾画了其曾创造的属于个人地标的诗歌的“诸佛村”,深入探索人与自然、乡村的关系,表达了“重返乡村”的思索和主张。

譬如在散文《多年》中,作者通过梳理诸佛村、母亲和自己身上多年来的变化,刻绘了社会变迁及个人心路历程。多年前,“我的村子是困苦而又美好的。我就是我家,我家就是我的旷野,我的大地”。而多年后,作者的村子是安详而又孤寂的。他的片言只语就是他家,他家就是他的生命地图,他的精神谱系。作者邀请客人在自己的诗歌里,体味诸佛村曾经的过往,而现实中的诸佛村,早就物是人非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