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云客户端消息,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至18岁所需要的成本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6.9倍,这一数字几乎是德国(3.64)的2倍、澳大利亚(2.08)和法国(2.24)的3倍,仅次于韩国(7.79),这让中国成为养育成本第二高的国家。而这些支出中,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支出占据着很大一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对孩子的培养是一个家庭中极为重要的事情,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亏什么也别亏了孩子”就可见一斑。这折射出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支出尤其是教育支出可以说是不计成本、不计得失,甚至是盲目的。
这一代孩子出生时,物资富裕、社会和谐,家长们不必过多担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或者说期望更多集中到了教育层面,钢琴奥数编程各种兴趣爱好班、学习补习班、拓展训练班,夏令营、冬令营,能“卷”则“卷”,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天赋。说到底,这其实是家长们的虚荣心、“焦虑病”在作祟,似乎别人家的孩子上了某个培训班,自己家孩子没上就吃不下、睡不着;别的家长在培训上花了这么多钱,自己在孩子身上花上这么多钱才能心安。然而结果往往是,钱花出去了,效果却不尽人意。
笔者认为,培养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一定要科学合理、切忌盲目,只有家长、学校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培养孩子才能事半功倍。
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育儿观。要学会辨明是非,克服焦虑、攀比,杜绝盲目金钱投入,因材施教、结合孩子兴趣爱好培养,避免事倍功半。要特别注重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表示:“引导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发展,远比物质层面更重要。”家长要更多地注重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心关爱,注重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对道德教养的培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
学校应当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能职责,杜绝暗地补课、变相收费补课等。有的家长表示,不是想给孩子补课,而是有的学校招生要求孩子有特长。学校不应在教育和招生方面过于重视特长,使素质教育走偏了道。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类教育机构的监管。我们不能否定兴趣班的存在价值,但一些所谓的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流于形式,唱几首歌就是音乐班,做几个实验就是科技班,出国玩几天就成游学班;一些培训机构天价收费,一高再高,不怕没有家长买单。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规范各类培训机构,严格审核相关资质,规范培训收费,还教育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