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学校食品安全专题培训在成都举行“童伴妈妈”为留守儿童筑起“爱的港湾”成都市青羊区:构建“三全”服务体系 打造全龄阅读生态圈威远县倾力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用电进校园 “童”心协力护成长武胜中心中学筑牢校园消防安全屏障沐川县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职业教育体验展示活动叙永镇中心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周主题活动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59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5-29

“童伴妈妈”为留守儿童筑起“爱的港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童伴妈妈”指导孩子做手工

“童伴妈妈”张蓉和孩子们 配图均为资料图

孩子们在“童伴妈妈”带领下开展活动

母亲节当天,孩子们为妈妈绘制祝福卡片

朱绍元记者万天月

“妈妈,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能回来?”5月14日母亲节当天,遂宁组织全市215个“童心港湾”(童伴之家)开展了“以爱之名,致爱母亲”为主题的母亲节活动。童伴妈妈们通过微信连线的方式,让孩子们与远方的妈妈视频,诉说对她们的思念之情,使在外务工的妈妈们即便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享受到“意外”的幸福。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人(“童伴妈妈”),一个家(“童伴之家”),一条纽带(职能部门)”,这是四川近年来实施“童伴计划”的主要内容。通过“童伴计划”留守儿童关爱项目,打通假日陪伴的“最后一米”,让留守儿童常沐“母爱”之光。

“童伴妈妈”在行动

在劳务输出大市巴中,因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较多,登记在册的农村留守儿童达3.4万余人。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近年来,巴中市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和关爱陪伴服务模式,位于南江县下两镇碓盘村的“童伴之家”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45岁的张蓉个子不高,扎着个独角辫,身着红色“童伴之家”志愿服,脚蹬一双白色运动鞋,透出一股清爽干练的特质。1999年起,张蓉和丈夫陈果便以乡村教师的身份,一头扎进了照顾留守孩子的事业当中。20多年的坚守,通过张蓉夫妻悉心照料的本地留守孩子中,有人成家立业,有人大学毕业,有人进入高中,也有人还留在张蓉身边。随着共青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项目落地,张蓉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南江县碓盘村的“童伴妈妈”。同时,张蓉还是山背后元顶村的幼儿教师,学校有41名寄宿儿童需要她照顾衣食住行,周末还有19名留守儿童需要她陪伴。

在“童伴之家”,除了6张桌子并排,18个凳子围着摆放整齐之外,还添置有电视、冰箱、电脑以及一些备用桌凳。当初,张蓉与丈夫做生意挣钱后,见丈夫老家山区里外出务工村民的孩子随爷爷奶奶留守农村,因距离学校太远而失学,便从城郊来到山里,与丈夫办起了私立寄宿制小学,管吃管住管学习。很快,学校就招收到了20多名留守孩子,由张蓉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

小莉和小满姐弟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外出务工,只能由人送到张蓉这里。时间长了,小莉的一声“张妈”道出了对张蓉的感激之情。从此,张蓉夫妇的寄宿制私立小学里的孩子们都开始称呼张蓉为“张妈”。

2015年,村里成立了童伴之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多关怀。年轻的张蓉站了出来,经过培训正式成为了一名“童伴妈妈”。每逢周末,远近的留守学生来到“童伴之家”,张蓉陪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学画画、练书法、辅导孩子们的学业,甚至还带他们学种菜、学采茶、学做家务。

转眼间,张蓉致力于关爱山区留守儿童的成长,一干就是20多年,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留守儿童健康长大。如今,他们有的走进了大中专院校,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说到这些,张蓉就倍感欣慰。

“当听到孩子们喊我‘张妈妈’的时候,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幸福感,因为他们的妈妈没在身边,我是他们临时情感上的弥补者。”这两年,张蓉更忙了,村小变成了寄宿制,张蓉不仅需要昼夜陪伴孩子,还要抽出时间去做家访,了解孩子们的更多情况,尽全力把“童伴妈妈”的角色扮演得更好。

“童伴计划”托起幸福童年

“童伴计划”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民政厅、中国公益研究院发起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项目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并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的有效途径,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为扎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和“童伴计划”服务管理,进一步提升项目专员、“童伴妈妈”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今年3月,共青团成都市委在金堂县高板街道石龙新区“童伴之家”召开了2023年成都市留守儿童关爱“童伴计划”工作推进会。会上,成都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金堂县“童伴之家”捐赠了价值5.6万元的物资和设备;共青团金堂县委从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对金堂县“童伴计划”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简阳市“童伴妈妈”曹红梅从“童伴之家”概况、日常工作、特色等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经验分享。 据介绍,下一步,共青团金堂县委将继续补齐短板,突出亮点,堵住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缺口”,组织动员更多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解决留守儿童的陪伴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是助力乡村振兴、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在南充市营山县,“童伴之家”选址都在村(社区)的中心位置,这样更便于儿童或家庭参加活动。“设备配置及布置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保证开展活动的舒适性、安全性、实用性。”据共青团营山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选聘“童伴妈妈”时,营山县严格按照上级相关要求并结合村(社区)实际,广泛征求当地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意见,选出了一批身心健康、有爱心、热爱儿童服务工作、熟悉村情且有较强公信力的“童伴妈妈”。并通过组织专业人员不定期到童伴之家进行业务指导,着力解决“妈妈们”在陪伴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自2017年“童伴计划”在射洪市实施以来,共青团射洪市委坚持“三个一”工作模式,通过聘请留守儿童守护专员“童伴妈妈”,统一打造活动场所,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常态化关爱活动,对接爱心企业及个人实施定向捐赠等方式,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切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2017年至今,项目点日常开放共计15000余天,开展主题活动1200余场次,开展家访、校访800余次,涉及留守儿童5700余人次,累计为554名留守儿童解决了实际困难。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除了给予他们充分的陪伴,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实行“菜单式”管理,并配合不同时间节点推出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将关爱做深做细做实同样重要。在雅安市,通过将志愿服务队、流动少年宫、艺术培训、生命教育课程引入各地“童伴之家”,组织开展趣味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自护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收获成长。与此同时,雅安市还将“童伴计划”项目纳入市委民生实事成效考核评比内容,从项目进度、资金拨付进度、群众满意度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建立起“一周一通报、半月一调度”的工作机制,精准掌握“童伴计划”项目的推进情况,督导与激励并重,不断优化项目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童伴计划”的持续深入开展,如今在四川各地“童伴妈妈”给予孩子们贴心的陪伴,“童伴之家”为他们提供温暖的港湾,牢牢托举起孩子们的幸福童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