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全景 受访单位供图
博物馆一角
墙体金黄、形似盛放的攀枝花,在攀枝花市花城新区,一个造型宏伟、设计别致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就是“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在攀枝花市这座因“三线建设”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城市,三线建设博物馆的意义非凡。2015年3月3日,攀枝花建市50周年之际,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全面反映和展示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历史,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这些年来,博物馆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职工思想教育基地”等称号。日前,全国总工会命名的第二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公布,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位列其间,成为了四川境内第一个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获评单位。
铭记·文物背后的岁月故事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以“铭刻峥嵘岁月熔铸历史丰碑”为主题,整个展陈由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党中央的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等七大部分组成。
博物馆中,收藏着2万余件(套)三线建设文物、文献史料,3万余张历史图片,1万多分钟珍贵视频资料。有三线重点企业建造的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有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的高清口述历史……卷帙浩繁的馆藏,像一本值得细细揣度品味的书。
“馆内共认定有馆藏珍贵文物34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件(套)、二级文物18件(套)、三级文物323件(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室外广场的320蒸汽机车就是一级文物的其中之一。红色的“渡口站”标志,白色的站棚,高挂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醒目标语,这里还原出了过去火车站台的经典景象。
当年,攀钢抢抓“七一”出铁急需火车头,为了支援钢铁基地建设,交通部组织生产了这种工矿型机车。攀钢运输部的薛启奎受单位委派,专程赶到唐山机车车辆厂,将这辆机车押运回攀钢。在当时,进入攀枝花的交通极不方便,机车一路经武汉、衡阳、昆明,以最快的速度全力运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成功送达。
这台320蒸汽机车在攀钢整整服役了40年,有力实现了安全保产,为国家和企业发展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15年,攀钢将这台退出运输舞台的机车,捐献给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让它停靠在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从中感悟三线建设背后的力量。
在丰富的馆藏中,每一个文物的背后,都蕴藏着动人的情谊,凝结着共同的心血。一块形似巧克力的小型铸铁,是攀钢炼铁厂1970年炼出的第一炉铁水中,存留制作的“七一”纪念铁;一辆“雪佛莱”轿车,是由周恩来总理送给渡口交通指挥部指挥长刘秉温的珍贵座车,反映了三线建设时期中央领导人对攀枝花建设的关心和关怀。攀枝花市总工会亦积极联系三线建设时期劳模自愿捐赠,收集了包括极具代表性的生产生活用具、建设者获得的奖章勋章等大量历史物件,助力于更准确地记录时代、更鲜明地铭记历史。
致敬·可歌可泣的三线精神
走进展厅,描绘各行各业三线建设者的浮雕与雕塑相继映入眼帘,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将观众迅速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展厅中的每一个雕塑、复刻的每一个场景,背后都有着一段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
“宝鼎青松”亓伟的雕像也被塑立在展厅中,被参观者用饱含敬意的目光瞻仰。华荣能源小宝鼎煤矿职工李志超常常带家人前去博物馆学习,总在这里驻足凝视良久,“亓书记是我们宝鼎儿女永远的追随对象。”
上世纪60年代,亓伟主动请缨,前往攀枝花参与建设,担任宝鼎山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攀枝花钢铁基地发展,煤的产量是摆在眼前的关键难题。“困难是等不走的!咱们就算掉下几斤肉,洒下几缸汗,也要劈开宝鼎山!”这是他恢复和扩建小宝鼎煤矿的决心。
于是,亓伟带领200个工人,义无反顾地来到矿山之上。28个日日夜夜的鏖战中,亓伟和工人没有洗过一次热水澡。而这些努力得来的成效,让他们觉得一切都值得---原煤日产量达到90吨,攀枝花发电厂投产用煤得到了保证!
夺煤保铁、保电、保钢大会战相继告捷,矿区建设蓬勃发展。1971年,在施工现场的亓伟却突然病倒,病魔于次年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我死后,要葬在宝鼎山上,我要日日夜夜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临终前,他这样说。遵从他的遗愿,亓伟被葬在了宝鼎山之巅,守望着这片热土。而他的崇高精神,丰碑一般屹立在攀枝花人民的心中;他为三线建设拼搏的身影,也永久存留在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供后人铭记、学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两弹一星”元勋、攀枝花三线建设“六金花”“八闯将”、成昆铁路建设者……攀枝花中国三线博物馆记录了太多像亓伟一样,为国家三线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
在展厅的显眼位置,一面“劳模墙”上留下了从1965年至2015年100位各行各业劳模的手印;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三线建设的总结和纪念”展厅最后部分,展出了100位劳模的足迹。这是攀枝花市总工会奔赴全国各地,以一比一的比例采集拓印的真实印记,成为博物馆的独特风景线。这些手脚印记录着老一辈三线建设者用勤劳的双手、坚定的脚步,筑起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传递着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为人民无悔的付出。
历史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是他们,用一个个热血故事,塑造出不朽的三线精神。
传承·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
今年春节前夕,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工会承办的四川省总工会“温暖冬日亲情相聚”职工(农民工)子女系列关爱活动在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文化广场举行。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其子女共60余人参加活动。
在解说员的带领和讲解下,他们逐一了解展厅内的丰富藏品,仔细观看了珍贵的图片视频资料,沉浸式地感受当年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同挥洒青春与热血的三线建设先辈隔空对话。大家对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体会深刻,为他们闻令而动、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怀感动不已。爱国主义精神在孩子们心中萌芽,每位职工的干事创业斗志被极大激发。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倾诉着所思所想。9岁的雷雨锟说:“我要向前辈学习,将来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赵帝霞感叹道:“这次参观是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会沿着先进榜样的足迹,立足岗位,积极进取,将三线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这些年来,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每天都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参观者纷至沓来。这里是攀枝花市总工会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必经之站,是攀枝花三线精神劳模(工匠)研修学院的主题教育基地。在这里组织开展的职工爱国主义教育不胜枚举,跟随展厅主题,追寻红色足迹、重温三线建设岁月,构成了引领职工传承弘扬三线精神的生动课堂。
自博物馆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各类观众240万余人次,先后举办了“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千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各类专题活动30余场;共举办联合书画作品展、摄影展、奇石展等各类临展20余次;常态化开展参观、讲座、宣讲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2000余次,社会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对馆内职工而言,家国情怀更是深深根植于灵魂与血液之中。2022年12月,博物馆职工书屋获评攀枝花市“最美女职工阅读点”。在其中举办的一场场阅读分享会,引导着大家共读好书、共享感悟,强化着持续用心用情服务、传播好三线建设故事的责任与动力。
博物馆也正着力扩大思想引领的覆盖面,营造更为浓厚的学习氛围。即将打造完成的“好人好马·学习书屋”,将面向所有到馆观众,提供丰富阅读书籍、开展各类读书分享活动,力求塑造成为广大职工了解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知识的共享平台,思想教育的文化阵地,凝心聚力、共促发展的精神家园。
“接下来,博物馆将充分运用好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工会品牌,切实加强三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深入发掘三线精神的时代内涵,继续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引领广大职工群众继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凝聚广大工人阶级磅礴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