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文法学院男生宿舍兼教室旧址春秋祠正殿
春秋祠乐楼外景
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纪念亭
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文法学院男生宿舍兼教室旧址春秋祠后花园
联大筹划精心选址 叙永分校诞生边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平津相继沦陷。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北方各大学纷纷南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教育部命迁于湖南长沙合组新校,命名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28日又西迁至昆明,改校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0年,日军攻占越南,威慑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决定搬迁到四川,西南联大校务会进行了多次讨论,经反复寻址,校务会最后决定,在四川的边城叙永县(古称永宁)建立分校,大一新生在此报到、学习。
1940年11月13日,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西南联大一年级近700名新生于12月10日前在叙永分校报到上课。11月27日,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建校创始人、分校教育长,后任联大教育长的樊际昌先生莅临叙永创办联大分校期间,写信给联大常务委员梅贻琦、蒋梦麟先生,汇报了叙永分校选址、校舍、教职员、学生宿舍所需用房协调落实情况以及餐饮供给生活落实等情况。信中提到:当时,“除春秋祠全部外,指定府城隍庙、东城文庙及药王庙三处为联大校舍……府城隍庙为另一部分学生宿舍;南华宫为大教室及先修班宿舍;东城文庙为教室;药王庙为女生宿舍”。
这些庙宇分布在永宁河的两岸。当时,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校本部在叙永城内文庙,女生宿舍在帝主宫,男生宿舍兼教室在南华宫和春秋祠,其它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食堂等都分布在天上宫、城隍庙等各大庙宇中。课程设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普通化学、微积分等。据《叙永县志》记载:“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分校校部在县东城文庙(今实小校址);理学院在春秋祠,兼男生宿舍;工学院设在天上宫今叙师附小;各学院上大课的地方设在南华宫(今影剧院;实验室设在旧劝工局(今法院;伙食团设在城隍庙今粮食局;女生宿舍设在帝主宫今东大街小学。分校以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勇于进取’激发同学们勤奋学习的精神,充分发挥‘民主、科学’学风,培养出一大批人才。”
一批治学严谨的学者是联大叙永分校引以为荣的骄傲。分校主任是“五四”时期就蜚声文坛的杨振声教授,著名教授袁复礼、张遂五、霍秉权、唐敖庆、刘云浦等也在此执教。叙永分校的济济良师,给以学生们谆谆教诲。他们现代的科学思想、开放的学术思维和自由民主的理念,对联大叙永分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12月上旬,来自云南昆明、四川重庆、广西桂林等地的700多位大一新生辗转来到了叙永分校。
1941年元旦,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教育家、分校主任杨振声主持。开学典礼上,学校以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勇于进取”教育学生,组织全体师生高唱《满江红·国立西南联大校歌》。
立志报国不畏难 菜油灯下苦读书
当时虽然居住条件较差,生活十分艰苦,但是,师生们从不叫苦,反而在逆境中形成了热心教学和刻苦钻研的良好氛围。学生邓庆全回忆道:“叙永短短的一年,为我们奠定了难以忘怀的好学风。”
没有电,晚上师生们就靠油灯照明,照样刻苦钻研学习。图书少,设备也极其简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联大叙永分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许多人今天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和教授。学生柯庚申后来在《回忆叙永点滴》中写道:“叙永县没有电,因此夜间照明唯有依靠菜油灯,菜油灯的结构很简单,有一个碟子加一根灯芯及菜油即成为菜油灯,它的光亮不及蜡烛,但对我们却是夜晚离不开的伙伴。”先修班学生钟寿祺也回忆说:“白天光线不好,不少同学就到‘七碗春’茶馆和其它小茶铺读书、做笔记。那时叙永没有电灯,晚上就在煤油、菜油或桐油灯下攻读到深夜,11时一般都没有人就寝。也有在茶馆里的吊灯下学习的,这部分同学真有本事,他们不怕别人谈天,甚至打‘玩友’(即川剧座唱)的喧闹嘈杂。你摆你的龙门阵,你打你的锣,你唱你的戏,我读我的书。”学生们闹中求静,排除干扰勤奋学习。
虽然贫穷,但守节是读书人应有之品质,敬业、爱生是教师应尽的天职。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秉承西南联大本校优良校风,在抗战环境中,形成了浓郁的民主精神和学术自由氛围。时局的原因,西南联大叙永分校“连续上了七个月的课,当年没有放寒假。每天都要上几个小时的课,有时连星期日也不休息。工学院同学常在星期日安排考试,或者画工程画。理学院的学生作实验报告,有的星期日也出去郊游”。理学院的学生在仪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安排实验课,治学态度十分认真。
当时学校经费紧张,实验品缺乏,图书很少,仪器设备也少而简陋。面对着这样艰苦的环境,联大叙永分校的同学们,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来叙永就读联大,为的是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寻求振兴复国之路。这种在抗日烽火中炼就陶冶的联大精神,谱写出了光辉灿烂的联大校史。
宣传抗日办墙报 爱国演讲励后人
中共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临时支部通过公开合法的进步社团“社会科学研究会”(进步组织,在分校活动时是一个小组,徐树仁任组长),团结进步学生,大力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革命主张。在校园走廊开辟“民主墙专栏”,出版《流火》《布谷》《山泉》《野草》等墙报,大力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当年,中共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临时支部培养吸收经济系进步学生刘国志入党。刘国志也是一个墙报的发起人之一。学生黄宏煦在《回忆叙永分校学生运动二三事》中写道:“另一个颇有影响的壁报是由四川同学袁成源、许芥煜等办的,后来在渣滓洞英勇牺牲的刘国志同志也是那个壁报的发起人,他和我特别接近,成为《流火》与四川同学之间的主要联络人。”红岩英烈刘国志是小说《红岩》中优秀共产党员刘思扬烈士的原型。1949年11月27日,刘国志被敌人枪杀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松林坡刑场,年仅28岁。刘国志就义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1941年10月,西南联大教授朱自清从成都返回昆明任教,于10月19日晚来到叙永县城。在寓居叙永期间,朱自清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给学生作学术演讲和抗日演讲。朱自清当年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至今都是叙永人激励后生的最好教材。朱自清先生在慷慨激昂的演讲中说:“日本人侵略我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朱自清先生还鼓励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一样。朱自清先生的抗日演讲更加激发了有志青年,许多学生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毕业就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
1941年8月中旬,由于昆明的局势已经趋于稳定,西南联大校务会议决定撤销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学生迁返昆明上学,仍在叙永办先修班。8月31日,在叙永分校读完一年级的学生迁回昆明上二年级,先修班仍留在叙永学习。10月下旬,又决定将先修班迁返昆明。11月23日,西南联大常委会决定叙永分校先修班也着手迁回昆明。12月18日,叙永分校主任郑华炽向联大常委会报告叙永分校结束办学。至此,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结束了在叙永历时一年的办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