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舞出精彩“泸州河”爱,让脑瘫儿子幸福成长“跟着档案去旅行”乐山档案主题展览在成都举行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11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6-16

“00后”舞出精彩“泸州河”

袁玉华 彭方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身前倾,用力,脚下轻点……”6月13日上午,在位于泸州市江阳区龙透关的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里,3名年轻人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戏曲基本功旋子。

2017年夏天,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合作,通过层层选拔,招收了30名优秀的“00后”学员学习川剧,实施“泸州河”戏曲人才培养计划。如今,有23名“00后”学员成为非遗“泸州河”川剧职业传承人。

贺粤玲的演出剧照 资料图

余帅涛在练基本功

张治科的吐火剧照

因为喜欢,所以学习川剧

正在练腿功的小伙儿叫余帅涛,今年20岁。他回忆道:“我的舅舅是合江县川剧团的演员,我从小就爱看舅舅唱川剧,于是经常跟着他比划动作,跟着唱,久而久之,我喜欢上了川剧,爱上了川剧。”

2017年,余帅涛得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要选拔一批孩子去学“泸州河”川剧,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走上了四年的学戏之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是辛苦的,但不吃苦怎么能演好戏?

压腿、下腰、劈叉、一字马、翻跳、倒筋斗……这些基本功,余帅涛和其他学员一起,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一次,余帅涛因练基本功扭伤了腿,但为了赶上全体学员的练习进度,他咬牙坚持,硬是一次练习都没落下。

“在学戏的四年时间里,我不知流了多少汗,也曾流过泪,偶尔也会打电话回家诉苦,妈妈不停鼓励我,让我坚持。”毕业回家后,余帅涛才听妈妈提起,妈妈常常是挂电话后才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所以四年来,妈妈从来不敢去看他练功。

在当年选拔的那一批“00后”中,14岁的余帅涛算是年龄大的,当时小学刚毕业的贺粤玲才12岁。

和余帅涛一同练基本功的贺粤玲趁空闲时告诉笔者:“我喜欢川剧是因为经常跟着家里人看川剧,觉得里面的女生形体很美,据说都是练出来的,我也要练得更美!”

贺粤玲前两年主要是在学基本功、唱腔,基本都是文戏。到第三年的时候按规定开始学武戏,她感觉太难了。

“文戏是指以唱功、做工为主的戏,大多是一些闺门旦、花旦之类的角色,说话温柔,动作柔美,举止端庄优雅,我还能勉强过关,武戏与之反差太大,我身上缺少武旦英姿飒爽的气质,动作也缺少劲道。”贺粤玲说,毕业回团后,她跟着老师加深对武戏的学习,从动作到唱腔不断打磨细“抠”。

“要反复练,还要认真琢磨,有些动作要练好多遍才能成功。”有时,老师都认为可以了,但贺粤玲会再次琢磨、再次练,自己认为满意了才罢休,这才有了不小的进步。

赛事获奖,成为不懈动力

在去年11月举办的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余帅涛饰演猎户花荣,贺粤玲饰演配角耶律含焉,两人凭借川剧折子戏《射雕》获得三等奖。

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全省青年川剧演员最高规格的专业艺术赛事。余帅涛、贺粤玲作为“泸州河”川剧职业传承人,这也是他们首次获奖。

因为在全省的比赛中获得奖项,所以这群“00后”川剧职业传承人更坚定了对川剧的热爱、传承的信心。

折子戏《射雕》是余帅涛和贺粤玲在学校学戏时的启蒙戏。在余帅涛看来,《射雕》中的唱腔对自己来说很难,但幸运的是,四年学戏回到泸州后,老师们一点点地帮他“抠”动作,要求他把感情融入角色,对唱腔也是一句句地纠正。

余帅涛回忆,自己参赛前除了睡觉,几乎都在琢磨《射雕》。“唱戏是会让人‘入魔’的,有一次我在路上边走边琢磨,不自觉就唱出了声,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余帅涛笑着说。

在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除了参赛的青年演员外,还有由10余人组成的“泸州河”川剧乐师团在现场为演员进行演奏。这10余位乐师,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00后”。18岁的鼓师黄鑫曾骄傲地说:“我就是鼓师,控制着整场折子戏的表演节奏。”

在参加今年的泸州春晚和元宵演出后,这群“00后”川剧演员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我要更加刻苦、更加努力地学好川剧,力争像余帅涛师兄他们那样比赛获奖,同时把我们‘泸州河’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今年17岁的张治科,小时候在一次演出中看到川剧吐火、变脸,当时就被这种变幻莫测的表演所吸引。从那之后,他就一直想学习吐火、变脸。10岁那年,他的梦想成真,被选送去学习川剧。

吐火、变脸,是川剧的绝技。

学习吐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我一开始用水代替燃料油进行练习。直到能把水吹成雾状,才敢真正吹油。”张治科总结说,吐火的关键就是要把燃料油吹成雾状,这样“吐出”的火形状才好看,掌握了吐火的技巧,表演起来还是比较安全的。

因为变脸的过程对动作协调性要求很高,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指导,张治科常常在课后对着镜子表演,这样就可以看到自己哪些动作不到位,哪里需要改进。

经过一番刻苦努力,如今张治科的吐火、变脸等演技越来越娴熟了。

传承有人,注入新鲜血液

前段时间,余帅涛、贺粤玲等20多名“00后”到古蔺县的农村、学校等地巡回演出“泸州河”川剧7天,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2007年,‘泸州河’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第一个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川剧流派。”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所长包靖很自豪地说。

川剧以“河道”为代称划分流派,“泸州河”即指泸州地区的川剧。“泸州河”川剧最早起源于汉代,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清雍正二年泸州艺人组建庆华班。“泸州河”以中国戏曲四大腔之一的高腔唱法见长,有“高腔窝子”的美誉,在川剧中独树一帜。发展至今,“泸州河”川剧艺术已有5代传承人。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川剧这一传统剧种由于现代艺术的市场冲击以及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滞后,渐渐开始衰落,没有市场和票房等直接影响了它的生存能力,各地川剧团纷纷解散,大量优秀的川剧演员改行。

2017年实施的“泸州河”戏曲人才培养计划为“泸州河”川剧艺术培养了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如今这23名学员学成归来,其中不仅有余帅涛这样的小生、武生,也有贺粤玲这样的花旦、武旦,还有帮腔、琴师、鼓师等,涵盖“泸州河”川剧的全行当。

“随着这批职业传承人新鲜血液的注入,‘泸州河’川剧瞬间感觉后继有人了,虽然这些演员还很年轻,一切才刚起步,但未来可期。”包靖表示,目前尽量多地让他们参与排练和登台演出,除了以戏代练外,也是为了发挥老师们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泸州河”川剧职业传承人尽快融入角色。

“泸州河”川剧已经传承了上百年,承载了无数川剧人的心血,相信在这批“00后”的传承下,会一代代发扬创新并传承下去。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