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用画作表达敬仰,我们深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继承您的意志,弘扬您的精神。”6月12日至19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追忆长征情走好“长征”路》主题油画创作暨“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展在学校美术馆举行。21名学子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红色题材油画作品,带领大家重温红军长征历程,弘扬长征精神。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学生走进建川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同学们观看《档案里的红色成都》校园巡展 资料图
红色文化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四川这片广阔的红色热土上,发生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故事,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近年来,四川各地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好思政课,使红色教育入脑入心。
画笔传递长征精神
走进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美术馆,一幅幅色彩浓烈,形象生动的红军长征主题油画作品映入眼帘。本次展览分为两个板块,第一部分是教师作品陈列,课题组教师成员积极参与到创作中来,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党史,了解长征,用绘画作品缅怀革命先辈,致敬“长征精神”;第二部分则是学生作品展示,以《追忆长征情走好“长征”路》为主题创作的40余幅油画作品,讲述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
“学生作品展示分为场景描述和静物描述两个板块,前者从绘画创作者的角度,生动鲜活地展示了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后者主要以建川博物馆内陈列的红军长征时使用的实物为创作对象,运用写实手法进行再现,让观众通过画面感受这段历史。”
据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负责人钟海旸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探索,今年以来戏剧系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2021级、2022级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探访建川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地标,开展10次长征系列主题讲座,用“实地走访+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学习感悟红色文化,激发创作灵感,提升专业水平。
有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现在回忆起这次红色文化活动的点点滴滴,心里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动。”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2022级学生赵彦喻,创作了《红军长征时的靴子》等油画作品。据他介绍,此次《追忆长征情走好“长征”路》活动充满了他的整个大一生活,“通过走访建川博物馆、观看长征视频、听取专题讲座,丰富的红色养料滋润着我,让我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建川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把红军长征过程中曾使用过的冲锋号,金色的号身上已布满铜锈,为我们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2021级学生杨红霞,以实地探访建川博物馆过程中所见到的革命文物为原型,创作出了油画静物《冲锋号》。红色背景的画面中央,一把古铜色的冲锋号上系着一条醒目的红绸带,色彩对比强烈,视觉效果鲜明。
“过去只是从家里长辈口中和学校的课堂上听过和红军长征有关的历史,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在杨红霞看来,艺术创作要有代入感,要进入创作主题的情境,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设身处地去思考,才能体会其精神内涵,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去大邑参观完建川博物馆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的含义。”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把专业小课堂与历史大课堂相结合,用最真实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让艺术专业课程成为直抵学生内心、有现实性和感染力的“大思政课”。在钟海旸看来,此次红军长征主题创作实践和展览也是一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生动实践,“通过探索改进‘教与学’,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同学们身上的改变。他们在身临其境、情感共鸣、创意表达中不断进步,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浸润进每一位学生心中,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四川各地学校也纷纷作出思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今年5月,由成都市档案馆主办,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19个区(市)县档案馆、成都大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协办的“档案里的红色成都”主题档案巡展正式启动。展览选取档案文献资料80余件,设置了“创建党团天府之国响春雷”“百折不挠土地革命斩荆棘”“抗日救亡万众一心御外侮”“成都解放冲破黑暗迎光明”四个单元,展现了蓉城儿女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奋斗足迹和英雄壮举。
活动陆续走进多所大中小学校,依托馆校合作模式,以流动展览进校园的形式,由学生代表担当讲解员参与档案解说,让青少年成为红色档案的传播者,对学生了解本土红色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6月中旬,该巡展已走进全市47所中、小学校以及成都大学、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所高校,观展人数超过8.2万人次。
通过搭建多元化思政教育平台,让校内外主体融入课堂,凝聚起“大思政课”的有效合力。前不久,由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与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的“红色资源进课堂”活动走进四川农业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堂,为同学们带去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近日,在四川师范大学,一堂沉浸式爱国主题大思政课《立志与励志:红色旋律里的百年芳华》在校内开讲。来自文学、历史、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专业背景的7位教师,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从“旋律中的历史、书写旋律、传唱旋律、续写旋律”四个板块,多维度阐释了歌曲《红梅赞》的历史背景、文化韵意和艺术表达。通过对这首经典歌曲的历史挖掘、作品鉴赏与互动传唱,打造多学科协同融合的育人场景,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利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方法,以红色文化上好“大思政课”,将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