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旭
6月25日,位于甘孜州雅江县柯拉乡的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这也是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电站。场区超过海拔4000米,地形复杂、地质多变,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30摄氏度……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建设环境有多恶劣,施工难度有多大,雅砻江公司为此采用了哪些“黑科技”?建设者们如何攻坚克难?当天,记者走进雅砻江公司,探寻电站建设奇迹背后的答案。
创新工程技术手段
为川西大规模地面光伏开发积累经验
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地处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场区地质多变,碎石与基岩暗布地表之下,工程建设条件恶劣。施工人员、机械降效严重,物资运输条件差,施工组织困难,特别是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冬季为结冰期,工区遍布冻土暗冰,冬季施工难度极大。光伏场址面积相当于2000多个标准足球场拼接在一起,光伏支架用钢量近5万吨,相当于在4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再造一座“鸟巢”体育馆。
高起点打造项目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体系,高标准推进质量达标创优、安全标准化建设,高质量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进度综合管控……针对一系列工程建设难题,雅砻江公司创新“引孔+回填”工艺提升静压桩成桩质量与施工效率,使用多层保温措施突破高寒高海拔地区冬歇期混凝土浇筑限制,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川西高海拔地区,积累了大规模地面光伏的开发经验。
浙江大学环境过程所副所长杨武认为,柯拉一期光伏电站为实现牧光互补增加了资金投入,与当地畜牧业实现了有机结合。项目过程中开展的高原草甸剥离、养护、修复科研探索也取得了实效,为我国类似高海拔项目建设,提供了成熟可参考的生态管理经验。
劳动竞赛激发干劲
创造高寒高海拔工程建设奇迹
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受高寒高海拔气候条件和复杂施工环境等因素制约,有效施工期不足6个月。面对一系列“极限挑战”,雅砻江公司组织45家参建单位以工程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一流的“三高一创”为目标,大力开展“风光雅砻江奋进新征程”劳动竞赛,2万余名建设者以“开工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精气神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根据光伏电站施工特点,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开展了比安全效益,赛安全生产标准化;比工程质量,赛工程达标创优;比环保水保,赛生态环境保护;比工程进度,赛目标完成率;比科学施工,赛科技创新;比团结协作,赛配合精神的“六比六赛”和比科技创新,看科研成果;比管理水平,赛管理创新;比管理要素,赛履约能力;比员工素质,赛服务质量的“四比四赛”为主的竞赛活动。各参建单位之间同台竞技,按季度、月度分别进行考核评比,对综合考核优秀的单位授予“流动红旗”并进行综合奖励,各单位内部班组也按照月、周进行考核评比,奖优罚劣。
劳动竞赛激发干劲,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建设者顶着“比平原地区低50%的氧气含量、高90%的紫外线辐射,最大达30摄氏度的昼夜温差”的自然环境,掀起施工大干热潮,先后攻克了“高原冻土、碎石、湿地等复杂地质条件成桩难”等10余项技术难题,创造了大型光伏项目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冬季连续大规模施工的先例。去冬今春,电站建设者全力推进完成近53万根光伏基础桩施工,覆盖超16平方公里,变“不可能”为可能。
2023年5月,柯拉光伏安装箱式变压器300台、 高压电缆敷设超100公里,电气设备一次通过全部电气试验,有力保障了水光互补清洁能源如期送往千家万户。
率先实现水光一体化互补运行
打造全球领先的水光一体“数智化”光伏电站
柯拉一期光伏电站作为世界最大水光互补项目,面临水光互补运行相关的各类难题。雅砻江公司超前开展研究,在项目设计阶段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
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为提高电站建设和运维管理效率、减少运维人员工作强度,雅砻江公司积极优化传统运维模式,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结合大数据、AI算法,自动识别故障,输出诊断报告,实现光伏项目达到“组串级别”的精准运维。
同时,雅砻江公司在柯拉光伏项目构建了智能运维平台,首次应用“云边协同+运检分离+智能调度”模式,联合整站智能化执行终端,实现“监、控、管”闭环管理;布置高点全景、热成像、人脸识别等智能摄像机,实现电站安全预警;搭建了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采用先进的飞行自动化管控和无人机库技术,并对无人机自动采集到的红外及高清可见光图像进行智能识别,辅助运维人员快速处理故障,有效解决电站设备分布广、数量多、人工巡检效率低的难题。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高寒高海拔光伏电站的高效、智能、精细运维管控,打造全球领先的水光一体“数智化”光伏电站。
“作为四川省规模最大的光伏项目,柯拉一期光伏电站采用智能跟踪闭环控制、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电站发电量。”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沈占锋表示,该电站构建智能运维平台,实现精准运维、安全预警,积累的经验为我国高海拔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