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城市记忆”那年学驾驶乡村幼儿园的“毕业季”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21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6-30

光影中的“城市记忆”

——走进“成都·城市记忆”主题档案展 

记者 万天月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以时间为轴,以影像为媒,反映城市变迁,留下温馨记忆。6月初,由成都市档案馆、成都市城市建设和自然资源档案馆联合举办的2023年第六届“成都·城市记忆”主题档案展(简称“档案展”)在成都市档案馆开幕。从城市建设角度选出的160余幅照片档案,通过“寄存的光阴”“历史的瞬间”“今昔的对话”和“前行的未来”四个篇章,向我们讲述城市建设发展的过去与现在,勾勒老成都历史面貌,展现新时代蓉城印记。

“成都·城市记忆”主题档案展在成都市档案馆开幕

市民参观展览

档案展现场展示的拍摄于上世纪的老照片

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展现老街新貌

以时间为轴,以影像为媒,记录和反映城市变迁

城市变迁的建筑里藏着时光的记忆

6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档案馆二楼西侧展厅的“成都·城市记忆”主题档案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印有“成都·城市记忆”金色字体的主题展示牌,一旁的电子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一段段剪辑成片的珍贵旧影像,将观众的记忆拉入了那段峥嵘岁月。据展览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档案展以“时间”为脉络,通过展出拍摄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23年的照片档案,带出对成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引导大家回首过往,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照片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时间的见证。时光的年轮下,城市的建筑风貌与过去迥然不同,很多时代产物也已不复存在。展览第一篇章“寄存的光阴”,通过一张张拍摄于上世纪的黑白照片,留住了曾经那些熟悉的城市建设面貌,将一段段城市记忆珍藏。

在这一篇章中,观众可以看到本次展览里“年龄”最大的照片档案---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皇城”“督院街”,还有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东郊企业幼儿园。

上世纪5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像星星之火,汇聚于成都东郊,将这片曾经的农田变成了工厂聚集地,厂里许多职工子女就近入学,读上了企业开办的幼儿园。

通过一组反映上世纪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和街道的照片档案,我们可以欣赏到成都曾经的著名地标,位于天府广场东北侧,有7层,高69米的“钟楼”;由成都智育电影院改建而成的红旗剧场,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建成了如今的王府井百货商场。

就在这组照片档案的醒目位置,还有一幅关于“未来号天桥”的老照片。这座由成都青少年和市民捐资建成的天桥于1987年在骡马市竣工,2003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被拆除。多年之后,还有人如此回忆:“我们看着它一点点建成,爬上它浅绿色的阶梯,去对面的钟水饺吃碗水饺,到新华书店买一本新华字典,又去太平洋百货买一双白球鞋……”

商店、市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人情味的地方,就有烟火气。展厅内一组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以商场、集市等建筑为主体,包括了曾经全国有名、西部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市场“成都荷花池市场”、染坊街小商品批发市场、太升南路“传呼一条街”和1993年人民商场重新开业等照片档案,承载着几代成都人的集体记忆。

泛黄的老照片定格历史发展的瞬间

1957年,成都量具刃具厂厂区基本建成,1958年投产;1975年7月1日,宝成铁路全线实现电气化,宣告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诞生;1987年,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与成都首次“牵手”……

展览第二篇章“历史的瞬间”,以照片档案定格精彩瞬间,记录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成都城市建设方面的部分重要历史时刻和与重要地标的故事。它们的背后承载着几代人的夙愿和理想,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探索,翻涌起难忘的城市建设记忆,看到照片犹如身临其境。

“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铁路修到成都咯!”记者注意到,在一幅记录了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庆祝典礼活动现场的照片档案下方,设置有一个吸附式听筒装置,拿起听筒放在耳边,可以听到一段珍贵的声音片段:1952年7月1日,在新落成的成都火车站举行了成渝铁路的通车典礼。重庆西南台记者杨宗岫在广播车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车的第一声汽笛声,通过电波传给了全国人民。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开工。历经两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7月1日正式通车,全长505公里,打破了四川盆地“蜀道难”的局面,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搭建了最初的骨架。

在老成都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数得上号的事情有很多。其中,第一条无轨电车的开通让人印象深刻。1962年1月1日,成都无轨电车正式开通,穿梭在主要街道上。当时的无轨电车开行了两条线路,盐市口至火车站和九眼桥至通惠门,4分钱坐2个站,1毛2分钱就能坐完全程。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顶着“辫子”的无轨电车曾是成都公交的主力军。因为车顶架着两根“辫子”,又被当时的成都人亲切地称作“帽根儿车”。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改造工程的兴起,无轨电车的命运迎来转折。1996年6月12日,成都电(车)改汽(车)工程全部完成,无轨电车走完35年历程,正式退出了城市运营。

今年2月,国际体育公园项目城开工仪式在成都举行,该项目占地130余亩。据介绍,其所在地块,位于人民南路和一环路交汇处西侧,紧邻焕新后的四川省体育馆,而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成都城市地标之一,跳伞塔的所在地。

展览现场,一张拍摄于1966年的跳伞塔老照片,为我们展现了这座高塔过去的模样。1965年底,跳伞塔正式建成,成为成都跳伞体育项目的训练基地。在当时,身体好、胆子大、愿意练习的市民,都可以背上伞,爬到60米高的塔上,然后起跳,感受“从天而降”的乐趣。每当有人跳伞,天空中的降落伞就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蘑菇,煞是好看。上世纪80年代初,跳伞塔通过定向爆破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设施齐全、规模庞大的四川省体育馆拔地而起。

新老照片记录城市蝶变之路

除了一张张见证历史的老照片档案,在展览的第三篇章“今昔的对话”,还通过展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所拍照片档案,让观众在新老照片的对比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发展的轨迹。

府河、南河合称府南河,是岷江水系流经成都的两条主要河流,又被成都人亲切地唤为“母亲河”。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河流污染日趋突出, 水质逐渐恶化。1992年成都府南河整治工程启动,疏通淤塞多年的河道,迁移岸边的棚户区,关停排污的工厂……展厅内两张分别拍摄于1992年整治工程启动之初和1998年活水公园一角的照片档案,为我们呈现出该工程在带动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

此外,九眼桥、宽窄巷子、暑袜街邮政大楼、东郊记忆、天府大道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也通过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对比的方式进行了现场展示。

如今,“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已然成为成都的一张耀眼名片。在展览最后一个篇章“前行的未来”中,以“城市公园”“乡村振兴”“人文生活”“国际都市”四个小板块,把近年来成都城市发展的缩影记录在了一张张照片里。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一座城,一个时代,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昔日驻足仰望的高楼,曾经热闹繁华的场馆,儿时居住过的街巷……现在的你是否还能想起这些曾经的模样。让我们暂且放慢脚步,一起走进这条由老照片串联成的“光影隧道”,唤醒沉睡在心底的城市记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