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张铭涛:只为传承张纱帽编织技艺泸州大银盘集中安置点的幸福生活四川省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作品展播活动在蓉举行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27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7-07

“95后”张铭涛:只为传承张纱帽编织技艺

刁觉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这个夏天,慕名前往采访张铭涛,院子里的他正在挥针、挑花、盘结,看起来是那样安静、专注,他身边还有一位年轻的学徒。“95后”张铭涛如今已经从一名学徒成长为师傅,还从阿婆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金堂县非遗项目“马尾道巾传统技艺”(张纱帽编织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张铭涛(右)手把手教冯韬编织技术  资料图

纱帽街因张纱帽而得名

张铭涛,一个阳光、帅气,目光中透射着执着的小伙子。1995年出生于沈阳市,2013年完成中学学业便走出家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张铭涛性格虽然有些顽皮,但做事认真,内心细腻。2016年来到成都,对“阿婆”的编织技艺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他一直跟随阿婆学艺。

被张铭涛称为“阿婆”(奶奶)的人,名叫萧金凤,是张纱帽创始人张武贺的儿媳,已是93岁的高龄老人、张纱帽的第二代传承人。阿婆家住成都天回镇将军碑(过去叫土门红苕坡)张家大院。张家从太爷爷开始就以手工编织为生,主要编织马鞭、口条、头巾、纱网等,每天由太爷爷也就是阿婆的公公张武贺,将家中的编织品送到成都东门的一条老街上去销售。这条街是专营戏曲行装行头、佩戴头饰的地方,各类店铺商号鳞次栉比、居街连排,热闹非凡,生意兴隆。

这条老街建筑基本都是典型的川西四合院,前店后宅。来往客商除了在店铺里闲逛、选购商品外,还可在后院的天井里、大树下喝茶聊天谈生意。张家的编织品在这条街上质优价廉,得到各大商号的青睐,对其产品赞不绝口。张武贺成为这条街上的常客,人缘极好,除谈生意外,找他喝茶聊天的熟人、客商也不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武贺的经营方式、产品销路也跟着发生变化。视野的拓展,让思路也跟着打开。张武贺发现,旁边的大慈寺和附近青羊宫的道士所戴的帽子形状各异。于是,他便根据自己的“市场调查”,在编制的头巾、纱网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编织技术和产品式样,最后干脆一改过去的编织项目,专门从事头巾、纱帽的制作,编织既美观又实用的纱帽。当新编织的纱帽一出现,各大商号、商贩、店铺便争相订购。一时间出现了“一帽难求”的局面,很多人为拥有一顶自己心仪的纱帽而兴奋不已。从此张纱帽的名号在行内打响,这条街也因此得名纱帽街。

制作技艺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从那时起,一提到纱帽街这个街名,不少人都会猜到这条街与纱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张纱帽的编织手法一样,一环扣一环。

“张纱帽的品牌能够上百年长盛不衰,这与太爷爷张武贺制订的一整套规制有关。”张铭涛说起编织纱帽的手法,还着重介绍整个编织步骤,特别是制作时的十个关键工序。

从起初的“定模起针”“起承渡边”,到中间的“棋子花针”“人字纹”“起凤眼”,再到最后的“锁边卷”“封边卷”“染色”“定型”“晾晒”以及脱模清理等工序,任何一步都马虎不得,偷不了懒。张铭涛一边讲解一边给身旁的学徒冯韬做示范。

冯韬,2001年出生,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当年张铭涛学艺时的年龄一样大,从网上获悉张纱帽技艺的传承故事,而喜欢上张纱帽的编织技艺。冯韬一边听师傅的讲解一边学习编织。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用在张纱帽编织技艺学习上最为恰当。“定模起针”是编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刚开始,冯韬手中的模具不是抱不稳,就是针线走不准。 “定模咋样就决定了编织出来的纱帽是什么样。是优是劣全在开头。”张铭涛在给冯韬讲解要领时,还不忘帮他纠正姿势。他告诉冯韬,中间的工序也是马虎不得的,起边花、承接线每一步都决定着下面编织效果,如密度和挑花的大小等等。

笔者好奇地问张铭涛:“当年你学的时候阿婆是不是这样要求你的?”“阿婆要求更为苛求,稍不如意,就被阿婆的剪刀剪了!”张铭涛回答说,“那个时候阿婆直接吼道:‘豁出去拿一斤马尾给你学!’”

“当时一斤马尾的价格在三四百元。后来我就哄阿婆高兴,让她一点一滴地教,我一步一步地学,像我教冯韬这样,手把手地教,一步一步示范。”

张铭涛没有辜负阿婆的悉心教导和辛苦付出,他不仅学到了阿婆精湛的手艺,而且继承了阿婆做事细心、追求完美的品质,还别出心裁搞研究去创新。

一针一线织未来

张铭涛接过阿婆的“衣钵”,深感责任重大。他说:“阿婆名气太大了。她是国内仅有的马尾道巾传统编织技艺的传承人。”

张铭涛表示,其实学习这门手艺,真正难的是每天能坐下来几个小时不停地重复动作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即使这样,这项手艺的收入也并不高。

张铭涛说:“你看,阿婆几十年带了不少徒弟,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却没几个,能坚持下来的就更少了。包括马尾道巾传统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阿婆的二女儿早就不干了,改行从事其它行业了。我跟着阿婆辗转多地,又从五凤溪转移到金堂县城。 现在阿婆不能久坐返回城里了,但眼睛穿针还行。”

张铭涛近几年也带了几个徒弟,有的坐不下来,有的学点皮毛就跑了,还有的只是一时好奇。不过,还是有两个徒弟值得张铭涛称赞:一个来自重庆,一个来自绵阳。“他们编制的纱帽供不应求,还成立了自己的作坊或公司。”张铭涛说。“喜欢张纱帽的人很多,需求也很大,我一个人根本做不过来。”

张铭涛也曾想过改变,用机器或编程技术进行编织,但终归不如手工制作。这种由人工一针一线编织的纱帽,胜过任何先进机械设备制作出来的纱帽。对于未来,张铭涛有着自己的规划,“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想法,协助阿婆传承以前的编织技术,将张纱帽的编织技艺拍成视频、整理成书,总有人愿意学习嘛。比如我、冯韬。”说罢,张铭涛平静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张纱帽第二代传人”萧金凤

编织中的马尾道巾

正在专注编织中的张铭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