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厂区
郝志武 文/图
烟囱,一个曾经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行渐远。眼前的十余根烟囱,勾起了我许多过往的记忆。
在德阳二重厂区外的生活区,一排排小平房住家户都自制有一两个小煤炉。优质的蜂窝煤需凭票供给,杂质相对较少,燃烧更充分,煤烟也低,好烧却往往不够用。于是,每家每户都想尽办法找回煤渣、煤灰和煤矸石渣块,仔细敲碎过筛,加水拌合,捏团摊晾,自制成煤饼。煤饼晾干后堆于檐下,以备取暖和生活储备。
由于煤饼煤质低劣,含碳量不高,燃烧后煤烟四起,刺鼻刺眼又呛人的煤烟四处弥漫,使得室内外都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味道。于是家家户户又互相模仿,倒腾着改良煤炉,自制了各式各样不同规格的铁皮烟囱,置于小煤炉侧壁。自此,生活区小平房屋檐上那些小小的排烟口,常常对着蓝天吞云吐雾。
再将目光转向厂区。炼钢车间,平炉车间,铸钢车间,热处理车间,几乎所有的热加工单位都先后建起了高大挺拔的烟囱,十余根烟囱对着蓝天吐出滚滚烟尘。空气中常常会有一阵刺鼻的味道,随着几场雨水的到来,四处弥散。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青山与绿水”才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
早在本世纪之初,二重人就已经开始行动,走向了拯救碧水蓝天的治理之路。从最老式的平炉炼钢、平改电、电炉炼钢、电渣重熔,到现在的数字化炼钢,一次次的产能升级,一步步走来,这条路不仅是一条产业升级之路,也是服务国家所需,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现在,站在二重装备技术中心九楼楼顶,向下俯瞰。眼前,厂区内纵横交错的道路,在盎然的绿意中向前延伸。高高低低的浅蓝色厂房,与那一丛丛的绿色交相映衬,毫不违和,犹如一副亮丽的油画,柔和养眼。耳畔,清风徐徐,鸟儿啁啾。远处,过去那十余根浅红底淡白纹的圆柱形烟囱依然存在,鳞次栉比地屹立在偌大的厂区。从表面看,与新时代显得格格不入,但它们早已从过去“冒出一股股黄烟”的“污染源”,完成了向“飘着氤氲水汽”的清洁能源的转变,在蓝天与白云的映衬下,成为了二重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心中熟悉的二重,已经由“重”华丽转变为“轻”和“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主动创新求变,才能屹立于新时代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