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七月到的赤水,看过了瀑布、丹霞、桫椤、竹海,自然还得去丙安古镇看看。
贵州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到古镇当天,天空正飘着细雨,站在渡口隔河望去,整个古镇笼罩在烟雨中。小镇建于陡峭的岩石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难怪有人说丙安是一座修建在一块大石头上的古镇。
赤水河畔的丙安古镇,除了渡口有一座悬索吊桥外,只有一条水路可以到达。镇子看起来不大,据说这里是明清时期川南入黔古道的重要场镇和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之一,也是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
站在丙安渡口,桥下河水滔滔,桥上旗帜飘扬,让人不由想起红军四渡赤水的烽火岁月。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铁索桥过河,到了古镇,回头看对面渡口旁有一处瀑布,似白龙投水,跃入河中。
古镇沿河房舍多是依山而建的悬空吊脚楼,皆是木质结构,各具特色。这些楼看上去歪歪斜斜,却又错落有致,古风浓郁。沿着一条清幽的石板路,穿过沿河长廊,一段石级的尽头便是石砌的寨门---太平门,走进寨门,才算真正进入了古镇内部。
这是一段耐看且古韵十足的狭窄老街,街道很窄,感觉两人并肩走都会显得很挤,街面上的石板已被磨得光滑细腻,在雨水中发亮,两头与马路牙子交接处还附着斑驳的青苔。我边走边打量有若“一线天”般的街景,那些已不见油漆的木板墙、斑纹磨损的石砖,长草的瓦当,雨水从两边屋子的滴水檐间洒下……透着古镇的沧桑和宁静。街道两侧有商铺售卖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店家并不吆喝,专心做着自己的事;餐馆的炉子就摆在路边,底下的煤烧得通红,锅里的菜正冒着热气。老板见我停下了脚步,就招呼着过去坐坐,不吃东西也没关系,躲躲雨等下小一点再走。我试着坐下,看见店中有几位当地人正在闲聊,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但从他们脸上的笑容里能感受到悠闲的生活气息。
担心时间不够,不敢多坐,起身继续往前走,前方一个急弯处便看不到街道,仿佛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待走进再拐个弯,一条较宽的石板街便呈现在眼前,转弯处就是红一军团陈列馆。进门处有一篇序言,简要介绍了四渡赤水战役的重要性,陈列馆里还陈列有红一军团将士榜、渡赤水战斗中所用的军号、大刀、枪支、渡船等。古镇上随处可见的红色元素,都在向我们讲述着这片红色土地的悠久历史。
雨越下越大,撑着伞走在石板街上,街上的游客不多,当地人悠闲地做着手上的活,看到有避雨的游客,便招呼一声,让随便坐坐。不经意间看到街旁边有一道向下的石级,石级下有一个石门,好奇心驱使我走了下去,原来这就是另一座寨门,名叫东华门。站在门前,赤水尽收眼底,不远处还有一座石桥,不知道是通往哪里,山峦间白云悠悠,云遮雾绕,让人心旷神怡,似乎多了一份岁月静好的怡然。门不算大,门前的石阶是走水路下船后到古镇的唯一通道,很陡,若从对岸远望,寨门仿佛悬于半空中,更显岁月浸染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