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矿山篮球队”童年的甑子饭职工趣味拔河赛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6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8-18

那些年的“矿山篮球队”

陈利蒋伟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无数建设者们携妻带子,从四面八方涌向川黔交界处的深山峡谷。到了夜晚,空旷的山谷更显寂静。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有人在矿区稍微平坦的地方,用简单的工具开辟出了一块空地,又找来废旧的钢管和木料,制作成标准的篮球架,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就此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这个篮球场上,举办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篮球比赛,点燃了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的运动热情。

1973年,松藻煤矿男女篮球队队员在矿中心区球场合影

1971年,松藻煤矿一井和二井队在中心区球场比赛

1979年罗维智与王太仕(右)的合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遵义地区篮球队到松藻煤矿参加篮球友谊赛

1981年,松藻矿务局女篮与广旺队的比赛现场

篮球场的诞生

1958年的一天,12岁的王太仕随父母举家迁移到正在建设中的松藻煤矿。那时,大人小孩除了工作和上学之外,方圆十几公里的矿区内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及设施,就连半导体收音机也因高山阻挡而无法很好地进行收听。

“我清楚地记得,1962年我才16岁,松藻煤矿二井(原同华煤矿)终于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篮球场,我们几个兄弟步行几公里山路前往球场,等大人们打完了球,我们小孩才接着上场打球投篮,直到夜幕降临,因为天黑看不清篮板,大家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如今已77岁的王太仕,回想起这段经历仍然印象深刻。交谈过程中,老人言辞兴奋,眼里闪烁着光亮,思绪仿佛又飘回了当年矿区的那一个小球场。

在球场上挥汗如雨,于强健体魄中度过充实的时光。篮球的魅力与激情,让工作和生活在矿山的人们感受到了暖意和快乐。于是,方圆几公里的矿区,但凡可以平整出球场的地方,大家都将空地修整成了篮球场,一井、二井、中坪洞、同兴、子弟校、医院、中心区等,几年时间里陆续建成了七八个篮球场。工作结束之后,劳累了一天的矿工们终于有了点燃激情的“加油站”,孩子们也在篮球场上收获快乐、收获友谊、收获成长。

组建第一支篮球队

群众性篮球运动在大山深处迅速普及开来,大家以生产和工作单位为单元,自行组建起了各自的篮球队。有以采煤掘进工人为主的一井、二井两支篮球队;有以机电和运输工人为主的机运篮球队;还有总务后勤队、物资供应队、土建队、机修厂、机关队、子弟学校队、职工医院队、驻矿服务的商贸队等十多支篮球队伍。

每逢周末,队员们穿上印有各自单位名称和球号的球衣,在矿区各个篮球场上打比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矿区篮球赛事不断,各种各样的友谊赛、学习赛轮番进行,基本是三五天一小赛、半年一中赛、一年一大赛,遇到节假日还会举行“庆祝赛”。每场球赛,职工家属也纷纷赶到现场加油助威,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各个篮球场上的欢呼声、加油声、裁判的哨声此起彼伏,整个矿区充满活力。

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煤矿工会决定组建一支高水平,并且“能征善战”的矿级职工篮球队。一则全面提升引领全矿篮球整体水平;二则以篮球为载体,为松藻煤矿打出知名度和美誉度。

1963年至1964年,煤矿工会在全矿职工中进行选拔,李开宣、杨茂华、梁友兴等10多名队员成为了矿山第一支篮球队的成员。为了培养球队的后备力量,煤矿工会又在第二年、第三年新招收的工人中,专门挑选了一批有篮球特长的青年工人作为球队队员,王太仕、罗维智、赵广河、王太陆等十分幸运地成为了第二、第三梯队的队员。1966年2月,经过层层筛选,矿区第一支篮球队正式成立。

当年还是20岁左右的王太仕等一批青年小伙,如今都已80岁上下,但谈起昔日的矿山篮球队,他们个个神采飞扬。蓦然回首,仿佛往事就在眼前,欢笑声就在耳边。

在比赛中磨砺成长

一支能征善战的篮球队离不开一位好的教练,松藻煤矿篮球队第一位教练是从队员中产生的。队员杨茂华,身高1米9左右,参加工作前曾是重庆市青少年篮球队的队员,受过专业训练,篮球技术精湛。

作为矿山第一支篮球队教练的杨茂华,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除了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强,他还以身作则带头吃苦,加上训练方法适当,队员们个个都很佩服他。

“我比你们年长几岁,我能做得下来的训练,你们没有理由完不成。”在篮球队集训期间,杨茂华每天早上5时准时吹响起床哨,带领全体队员进行野外长跑训练。杨茂华还针对每个队员的体能弱项,为他们进行“加餐”式单项训练。在那个缺少训练器械的年代,他们因地制宜,通过跳石梯坎增加弹跳力,作俯卧撑、仰卧起坐来增强腹肌和手臂力量。由于达不到训练要求和标准的队员实行“淘汰制”,后来有部分球员吃不了苦,没几天就被退回了原单位。

“我们这些队员都是从矿上各个采掘连队里抽调出来的,矿领导十分重视大家的专业训练,还统一住进了新建落成的矿中心区招待所。虽然那时候训练和比赛没有补贴,更没有奖励,但我们是为矿上的荣誉而战,都特别自豪!”王太仕激动地说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专业训练,球队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也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走出矿区,找高手过招,才能检验真正的实力。球队经过多方联系,找到了矿区附近的一支实力不俗的队伍,对方同意打一场友谊赛。

“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程才赶到友邻单位的篮球场,没有进行休整就立刻投入了比赛,没想到的是这场友谊赛我们竟然还打赢了!”提起当年的这场比赛,王太仕兴奋不已。

有了第一次的磨刀试枪,球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训练中更加刻苦,还外出打了不少友谊赛,只要是有名气有实力的篮球队,他们都主动找上门去切磋技艺。煤炭系统内的南桐煤矿、中梁山煤矿、天府煤矿;煤炭系统外的重钢小鱼沱铁矿、双溪机械厂、綦江齿轮厂等,都留下了他们“切磋”的痕迹。

1966年,松藻煤矿篮球队参加重庆市煤炭系统职工运动会,获得了篮球比赛第三名;1971年,重庆市綦江县召开运动会,松藻煤矿篮球队经过与实力雄厚的望江机械厂、重庆钢铁四厂、三江机械厂等进行比拼,最终获得了第三名。后来,这支篮球队又陆续和不少单位的球队交锋,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场地设备再升级

197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道闪亮的白光照在矿中心区篮球场上。漆黑的夜晚,球场上方整齐悬挂着的12盏白炽灯,让整个球场亮如白昼。

“我们晚上也能打篮球啦!”人们的惊叹声和新鲜感还未褪去,矿中心区篮球上再添一件当时的稀罕物---电子计分牌。据矿区老人们回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只有个别大型体育场馆里才有这种电子计分牌。而这件十分前卫的体育设备却并非花钱购买,而是聪明勤劳的矿山人自己的创造。

当年,矿上的篮球赛事多,球场上计分全部采用手翻计分牌,很容易出错,大家决定自己设计制作安装一台电子计分器。矿山各类人才众多、技术力量雄厚,此重担便落在了毕业于重庆市第二机械校的饶忠德肩上。在没有现成设计图纸的情况下,他还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组负责设计,矿机修厂的电工和钳工以及篮球队的成员们负责制作。很快,一块长约5.5米、高约3.5米的电子计分器在矿中心区球场上落成。

有了灯光球场和醒目的电子计分牌,松藻煤矿篮球队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一时间,有许多球队慕名前来,与松藻煤矿篮球队打友谊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这段时间,松藻煤矿中心区灯光球场赛事不断,矿上一线生产篮球队之间、二级机电运输篮球队之间、医院与学校之间、驻矿单位之间的比赛此起彼伏,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气势与氛围。每当夜幕降临,职工家属们就会准时前往灯光球场,有的还搬来长椅短凳,端来茶水瓜子,欣赏一场又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

如今,由于松藻煤矿机关的搬迁,矿中心区功能定位发生变化等原因,风光了20多年的灯光球场,在1998年拉下电闸,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煤矿工人们心中的篮球情结和情怀,却像一把锋利的雕刻刀,镌刻下时代的记忆,让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的运动激情永不熄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