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矿山篮球队”童年的甑子饭职工趣味拔河赛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6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8-18

童年的甑子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图据网络

林婷

周末,老公带着我和女儿去乡下兜风。路过一家农家乐,老公停了车,我定睛一看,招牌上写着几个大字:“甑子糯米饭正宗柴火鸡”。我们相视一笑,下了车,准备在这里吃午饭。记忆如初,欢喜如昨。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炊具叫做甑子,家乡人很喜欢用木甑子来蒸煮米饭。

这种炊具源于我国古代的陶甑,随着时代的更迭,陶甑逐渐演变为木甑子。手工匠人多采用上等的杉木材,经过锯边、劈板、划墨、钻眼、割边、圆底等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甑子外部似木桶,甑身易松动,便用竹条将中间绑紧,然后在底部三分之一处加个用竹篾条编箍的向上略拱起的圆锥形蒸隔,再配上木盖即成甑子。

我小时候常常看见妈妈用甑子蒸米饭,先在大铁锅里将大米用沸水煮至夹生,再用筲箕滤掉米汤,把木甑子放入铁锅中,往铁锅里掺入开水,水不能高于甑子的三分之一处。接着把米饭盛入甑子中,用大火蒸,我好奇地守在灶台前,盯着那冒着热气的甑子,待大米的香味征服了我的嗅觉时,妈妈迅速揭开木盖,舀了两勺饭稍微晾一晾,然后用手捏了两个米饭团递给我,吃着饭团的我便心满意足地跑一边玩去了。

除了木甑子蒸出来的米饭,我还喜欢吃水泥甑子蒸出来的盒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上小学,学校是乡镇九年制寄宿学校,大约有2000多人。因为没有食堂,便制作了一个很大的水泥甑子给学生们蒸米饭。甑子底部是用铁板制成的一口直径3米左右的大锅,大锅上面有一个铁棍制成蒸隔,四周用砖和水泥砌成了一个圆柱形的甑子,顶上用铝皮做了一个锅盖。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长方形的铝制饭盒,因为不好区分,大家便用小刀或油漆在饭盒上写上自己的名字,里面放上大米、几块红薯和土豆,装进帆布书包里。到了学校后,自己淘米、掺水、然后放在班级的铁笼子里,等班上所有孩子都放好之后,几名轮流负责抬笼子的高年级同学便平稳地将铁笼子抬到大甑子旁边。负责蒸饭的两位师傅把笼子一一放进甑子里,用滑轮绳子拉下铝皮锅盖,再用铁锹把煤铲进灶里,开始了两个多小时的蒸煮。

上午第四节课一下课,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把班级的铁笼子抬到教室门口,大家拿一本草稿本垫在手上,赶紧取出烫手的饭盒。记得刚开始蒸饭时,我掌握不好放多少水,中午打开饭盒一看,大米中间还有白芯、个头也没有膨胀,难以下咽。我悻悻地倒掉了饭盒中的大米,回到教室。同桌琴儿一脸惊讶地问:“婷婷,你这么快就吃完了?”我摇摇头:“哎,成夹生饭了,倒掉了。”琴儿赶紧跑过来,端起她的饭盒给我分饭:“还有一下午课呢,不吃点怎么行?”我有些不好意思:“够了,分多了你不够吃。”前桌的军子看见了,也赶紧把他饭盒中的红薯分了几块给我说:“我也吃不完。”我们就着带的咸菜、腌菜、辣椒等吃得津津有味,那时的我们总觉得米饭加咸菜已是人间美味。我给你几瓣糖蒜,你夹几片腌制的青菜,他舀一小勺豆豉辣椒酱,大家在一起吃吃笑笑,好不热闹。

如今,不管是陶甑、木甑、还是瓦甑都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厨房里没有了竹子和杉木的清香,没有了袅袅的炊烟,但儿时记忆中的甑子饭香、分享咸菜的欢乐时光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难以忘怀……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