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叫响服务职工的“工”字品牌快来成都看世界体育舞蹈节体验非遗蝶画 传承传统文化他用根雕作品讲述家乡故事交响曲《新世纪灯塔》奏响四川艺术节绵阳分会场为一线职工表演快板书舞蹈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8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12

他用根雕作品讲述家乡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廖建康和他的作品

唐兆权文/图

9月11日,家住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龙泉村的廖建康收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寄来的会员证,他拿着会员证看了又看,十分高兴。而这并非偶然,因为他坚持用根雕作品讲述家乡故事,传承本土文化,多次获得省级金奖、银奖。

1987年廖建康读高中时,到威远县文化馆何老师那里学绘画,发现何老师不仅会画,还会祖传的木雕技艺,他觉得这木雕作品更有立体感和艺术性,便向老师学起了木雕技艺。

三年后他高中毕了业,木雕技艺也出师了,但他并没有自立门户,而是到广州、重庆等地的一些雕刻公司,或有雕刻岗位的工厂打工,2018年还到庐山学了一年专业根雕,他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艺。

出于对根雕的热爱,2019年,廖建康毅然回到家乡专心研磨根雕艺术。

一开始廖建康是花鸟、人物等什么题材都雕。后来觉得这样大众化没啥意义,他深知家乡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历史典故,正是根雕创作的好素材。于是,他利用树根(兜)着手开始以农耕、村情、乡景、民间故事等为创作源泉进行雕刻创作。他根据树根(兜)自身的造型雕刻了农民赶牛耕田、用锄头挖土、用连枷打麦子等作品。这些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农事活动,受到了青少年的广泛喜爱,为他们了解农耕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威远县境内有一条盐煤古道,是以前自贡到成都方向运盐煤,购生活生产用品的主要通道,其中有几公里是用人工在整体山石上开凿而成,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记录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而且至今完好。2020年,廖建康用了一个多月构思和努力,雕刻成了一件《古道连山海》作品。收刀后他左看右看都感觉没能把当年人声鼎沸,骡嘘马昂的场面表现出来。他又几次跑到20多公里外重走古道,一段段细致观察后对作品进行修改。当再次请亲友和艺术界的行家来观评时,还是有人说:“生气不够。”他只得再走古道,向当地老人了解以前的一些传说故事。掌握透彻后,他再进行反复修改。创作了两年多,终于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威远县政协的文史研究员李东说:“廖建康真是心灵手巧,在一个70多厘米长20多厘米宽的树根(兜)上,把古道上的山景和人挑马驮、手推车等场景清晰、生动的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城墙、城门、山石让人看了都如身临其境。”

廖建康正是以独到选题和个性化创作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称赞。一位专家曾评价说:“廖建康的作品朴实无华,精巧细腻,雅俗共赏,彰显了为大众而作的工匠精神。”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