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产业”到明确要求“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从外卖、堂食餐桌到食博会、糖酒会上的预制菜品展区,预制菜作为食品消费市场的新模式新业态,已成为了消费者就餐时的新选择。
节约人力成本、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压缩出餐等待时间,切合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丰富各地“菜篮子”,实现食物资源的全国共享……预制菜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丰富着其消费场景,逐渐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然而笔者认为,作为新兴产业,预制菜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加工潜藏着使用劣质食材、操作不规范等食品安全风险和营养流失、高盐高脂等营养价值问题。我们在大力推广预制菜的同时,也应重视其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并不是所有用餐场所都适合推出预制菜品,一些对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要求较高的用餐场景(如校园),如若贸然推出预制菜品,则是将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在食品安全风险之上,必然会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
当然,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也不全是“科技与狠活”,我们在采取谨慎态度的同时,更要多措并举,引导其健康长远发展。
实行提前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预制菜品的供应应坚持透明化原则,实行提前告知制度,通过设置预制菜品区、店堂公示、服务员口头提醒等方式告知菜品的生产厂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让消费者消费得甘心、消费得放心。
加快建立国家行业标准,合理划分预制菜准入领域,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目前,预制菜品的加工、运输、质量要求尚缺乏国家级的统一标准,政府部门要加快构建完善的预制菜生产、销售标准,规范其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划分预制菜消费场景,加大重点用餐部门的监管,明确不同用餐场合可以推出的预制菜品种类,对学生、老人等特殊用餐群体以及学校、医院等关键用餐场合,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未对食品质量和安全进行充分评估的情况下,应当禁止预制菜品的盲目上架。
加强科技研发,培育预制菜“美味+健康”的双向发展模式。预制菜企业可加强数字化运用,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不同的地域饮食风格,研发创新预制菜品。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冷链配送等方面合作,催化预制菜产业加速“出圈”。同时,也可依托科技创新,开发“纳米标签膜”等科技产品,实现对预制菜品的新鲜度智能检测与抑菌保鲜,守护住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