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脆的猪油渣 资料图
虽然生活在城市里,我却很少会去超市买调和油,并不是说它不好, 只是单纯地依恋儿时的味道---猪油味。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母亲会不定时地熬制一搪瓷猪油,供全家食用。猪油有优劣之分,上品为板油,呈片状的白色脂肪,粘粘的,很有弹性,出油率高,味道绝佳;次之为网油,呈网状的薄油膘,絮絮拉拉的,轻轻一扯就断裂,出油少,味道也稍欠之。母亲会趁着赶集日,背上父亲编织的竹篓,翻几个垭口,到集市肉铺买一笼上好的猪板油回家自己亲手熬制。那时,猪油供不应求,为了能买到上品板油,常常要提前跟猪肉店老板打好招呼。农家人很守规矩,到了约定的时间,自行前往肉铺领取即可。
买回来后,先浸泡一小会儿,再用水反复清洗,直到没有瘀血和灰尘附着。然后,切成两三厘米大小的均匀块状,放进掺了水的大锅中进行熬制。有时候我会给母亲打下手。她在灶前当军师,我在灶口烧柴火,一切听从母亲的安排,她说要快速催热,我就放大柴生大火,她说要慢慢熬制,我就把大柴往灶口挪一挪。母亲自然也没闲着,拿着漏勺在锅里不停地翻炒,不一会儿就发出了嗞嗞嗞的声响,油脂的香味随着升腾的热气飘满厨房,穿过墙缝和瓦缝钻到了外头。隔壁家的二奶奶,刚还在院墙那头摘菜,大声喊着:“又在熬猪油啦?吃的够快的呀!”
熬猪油是一门学问,除了对火候的精准掌控,还要时刻关注锅里的细微变化。从水状的透明液体,到油膘慢慢收缩,随着猪油越渗越多,油膘漂浮起来,簇拥着,在柴火的催促下,把身子一缩再缩,直到纯白变成金黄,猪油渣装满了筲箕,飘出焦香。刚熬好的猪油呈液体状,只需静置一晚,就会凝固成雪白色。整个熬制过程,所有的用具都不能粘上一滴水,否则劈劈砰砰四溅开来,十分危险。稍不注意,就会烫上一个水泡,摸也摸不得,碰也碰不得,只能用嘴巴轻轻吹吹,缓解疼痛和焦灼。
熬油不易,方觉味之可贵。首先是猪油渣,趁热吃就像零食,一口下肚,酥酥脆脆的,迸发油香。其味虽香,但不可贪嘴多吃。至于剩下的油炸,别担心,母亲自有妙招。油渣和菜炒,油香里裹着清香,清香里渗着油香,既营养,又解馋,口感颇佳。其次是猪油,下面时来一勺,伴着油辣子、酱油和一点生醋,再洒一小撮葱花和蒜末,一碗朴素且地道的农家小面就做好了,若是再放几片宅基地里的莴笋叶,或是鲜嫩的豌豆尖,那就更绝了。一碗下肚不解馋,连面汤都要喝个痛快。还有猪油拌饭,往热腾腾的白米饭里夹一筷子猪油,再淋一勺酱油,搅拌几下,猪油融于饭粒中,饭粒变成透着油光的暗红色,趁热吃上一嘴,愉悦立马传到了心里头。
儿时的记忆,总让人难忘,就像母亲亲手熬制的猪油,虽时过境迁,仍铭记于心。以至于,长大后生活在城市里,也会时常走进菜市场,穿梭于肉铺间,就为了买上一笼上品猪板油,回家悉心熬制一锅小时候的味道,尝一口久违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