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明信片 带你追寻记忆中的长三厂一根巴斯克人的手杖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758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2-15

一套明信片 带你追寻记忆中的长三厂

袁玉华谢婉玲 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前不久,家住泸州市江阳区的长江起重机厂退休职工李长海,拿到了刚印刷好的《长三厂记忆》明信片,尽管里面的内容他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他还是迫不及待地打开外包装,把里面的12张明信片放在茶几上一字排开,“这几张是长液厂的,这几张是长挖厂的,这是我们长起厂的……”

“三线建设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是泸州历史上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李长海说,他们想把这100套明信片送给关注泸州三线建设的人,希望能传承三线建设的红色基因脉络。

三人在“1965三线记忆博物馆”参观

《长三厂记忆》明信片

刘剑(左)、李长海(中)、郭达在阅读长三厂历史资料

“长三厂”的前世今生

“长三厂”是指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挖掘机厂、长江液压件厂,位于泸州市江阳区茜草街道。

三线建设是我国工业布局的一次大迁徙,“长三厂”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建成。1965年,一大批工人、知识分子等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先后从北京、抚顺、上海等地迁到泸州,一批批设备从老厂搬来泸州,拉开了泸州这座城市三线建设的大幕。

据《三线建设在泸州》(江阳卷)记载,1965年3月15日,长起厂正式筹建,北京起重机厂一分为二,1100名职工迁往泸州。1966年初,长起厂建成,6月1日试投产,组装成功20台Q51型汽车起重机,12月正式投产。1970年2月,长起厂全厂2000余名职工主动承担起研制16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的任务。1970年6月,长起厂仅用100天时间,成功研制了2台Q2-16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填补了我国生产液压汽车起重机的空白,开启了工程起重机行业自制底盘的先河。

1986年5月,长起厂研制成功QY125型125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使我国成为当时除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四个国家外,第五个能自行设计生产百吨级以上液压汽车起重机的国家。

1993年,全国工厂逐步开展各项改革。长起厂是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先后进行资产重组,用人分配制度。2002年,长起厂改制为公司,成立现在的长江工程起重机股份有限公司。随后,长江挖掘机厂、长江液压件厂也进行了改制。

为让更多人留存一份“长三厂”记忆,了解“长三厂”在泸州三线建设历史中的重要性,泸州实施茜草工业遗址保护项目,把长起厂老厂区保护起来,建立起“1965·三线记忆博物馆”,留住三线建设见证者们的回忆。目前,馆内通过征集、接受捐赠以及回购的方式,收集到图片、文字等资料1100余份,机器设备154台(件)。

如今,走进“1965·三线记忆博物馆”,陈旧的厂房、斑驳的墙壁、沉睡的机械、红底黑字的标语、机车压过的痕迹……一句句标语、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照片,无不印证着当年三线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三线建设故事。

制作明信片留住历史

《长三厂记忆》明信片,上面标志的“333”,分别代表“三线建设”“长三厂”以及“三位始创人员”。而这套明信片从提出想法到拿到成品,经历了整整7个月。

为何会想到制作这样的一套明信片?

这还得从李长海独特的“三线情怀”说起。

78岁的李长海是原长起厂后勤处、基建处处长。1966年3月13日,19岁的他同原北京起重机厂近100人乘坐绿皮火车到内江隆昌火车站,再转车到泸州,从此扎根泸州。

“我到泸州的那一年,茜草这片都是荒地,长起厂也只盖了5个车间。”李长海回忆,当时连单身楼都还没修好,他们只能打地铺。条件简陋也就罢了,对于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李长海来说,气候和饮食是最大的困难。“特别热的时候,每晚都要起床冲凉三四次。还有我一直以面食为主食,泸州以米饭为主食。”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李长海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口号。“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我想着,要到西部来,到三线来,把工厂建起来,这样就能强大我们的祖国。”因着这样的信念,李长海在泸州一待就是57年。

“我所在的长起厂曾经还是很辉煌的!”李长海骄傲地笑了起来。1986年5月,长起厂研制成功QY125型125吨全液压汽车起重机,使中国成为当时第五个能够自行设计生产百吨级以上液压汽车起重机的国家,“牛啊!”

“1965·三线记忆博物馆”为主的茜草工业遗址保护项目,封存了泸州三线建设这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建馆初期,李长海捐出了他珍藏多年的照片和实物。

2023年5月,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三线历史是一座丰碑,也是一座富矿。这个消息让李长海心潮澎湃,他总想着要做点什么。“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泸州的三线建设。”于是,78岁的李长海萌生了出一套能反映泸州三线建设历史的明信片的想法,“这是我和郭达经过商量后的决定。”

65岁的郭达,是《长三厂记忆》明信片的另一位始创人员。他告诉笔者,他是1966年从辽宁来到茜草的,曾在长挖厂工作多年,他的青春是在茜草“长三厂”度过的,对“长三厂”充满着乡愁般的情怀。这些年,“长三厂”的老建筑逐渐消失,郭达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怎样去留下三线建设者的记忆,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李长海找上他时,两人一拍即合,他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下来。

“李老师找到我,他知道我这里有很多关于‘长三厂’的物品。”因为怀旧,郭达成为了一名收藏爱好者,在他的藏品中,有不少关于“长三厂”的照片。这一套明信片中,有的照片是他的珍藏。

“我们都上了年纪,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李长海说,他和郭达从几百张老照片中选出了一些,最终确定了最能代表“长三厂”的厂徽等12张照片出一套明信片。

“80 后”加入力量更大

照片最终能变成明信片,还要靠李长海和郭达身边的一位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就是“80后”刘剑。 刘剑来自德阳市,目前是西南医科大学的老师,因为拍摄宣传泸州地名文化的动漫微视频而小有名气,加上他喜欢收集泸州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所以和李长海、郭达早就认识。

刘剑说,他是2003年来泸州的,一直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红色文化、酒文化、地名文化、奇石文化、非遗文化,还有很多乡土地理、人文艺术、民俗文化五光十色、争奇斗艳,“但总觉得泸州的三线建设文化宣传还需要加大力度”。

“因为收藏,我认识了很多像李长海老师、郭达老师这样的三线建设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刘剑说,他非常想为泸州的三线建设宣传出一份力。

今年5月,在得知李长海和郭达有意做《长三厂记忆》明信片后,刘剑主动加入,负责起了明信片的设计、印刷等后期工作,并从自己的藏品资料中也筛选出了一部分,大家互通有无、精心挑选,目的就是希望能用一套精心设计制作的明信片表达对“三线精神”和“三线建设文化”的激赏之情。明信片封面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红底白字以及右下角的标志都是由刘剑设计制作的。“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能够帮助两位老师做出一套有着三线建设文化的明信片,我感到非常幸运。”刘剑说。

三人汇合,思想碰撞。从研究资料,到实地考察,再到照片选择,三个人常常聊到深夜12时也不知疲倦。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们做出来了。”三人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笑容。“现在我们只做了100份,已经有很多人来问了,以后肯定会做更多。”刘剑说。

明信片制作出来了,但三人的三线记忆传承之路并不会就此止步。“接下来我们还有两个想法。”李长海眼中充满了期待,其一是将原来“长三厂”生产出的机器找到,运回茜草“1965·三线记忆博物馆”,其二是制作出一个“三厂沙盘”,尽全力复原三厂全貌。“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能够留下更多‘三线记忆’,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甚至爱上三线建设文化。”李长海表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