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月12日《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有不少雇主结合实际用工情况,将家政阿姨“共享”,或有阿姨与雇主达成协议,外出兼职。笔者认为,“共享阿姨”堪称新就业形态2.0版本,可充分发挥优质劳动力的价值,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同时,为了将之培育得更加成熟、规范,使之贡献更大作用,需多方协力、多措并举,助力“共享阿姨”成为家政行业的新模式、新赛道、新动力,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抹夺目亮色。
“共享阿姨”的出现,是家政市场历经多年发展,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结果。从需求上看,在优秀家政从业人员稀缺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节假日等用工高峰期,共享模式应运而生。从形式上看,虽曰“共享”,但家政服务员等岗位仍是有主有辅,兼职数量在10%至20%左右。从距离上看,“共享阿姨”服务的对象多相对集中于小区内或附近,这样可以免去长途奔波之劳,把更多的精力留给工作,毕竟不少家政从业者也上了年纪。从实践上看,是否加入“共享圈”,需得到所涉各方的同意,尤其是住家服务员与雇主签订了协议,另行兼职必须征得对方许可,否则容易引发劳动争议。从收支上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既能减轻雇主经济压力,又能增加职工收入,一举多得。
共享模式的兴起,让人们享受到了高性价比的服务。但是,要让“新”变成“兴”,从一时之“兴”变成长久之“兴”,变得可信,需下足一番功夫。
笔者认为,首先,健全行业规范发展的机制。依靠制度为之保驾护航,促进灵活化用工向标准化、持续化、多元化发展。通过覆盖广泛的工会组织把家政服务员团结起来,搭建对接供需的桥梁,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维护从业人员包括劳动收入、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让他们有可以替自己撑腰的“娘家人”。
其次,企业要抓住机遇、脚踏实地。需求再多也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着眼长远,强化管理,做大平台,立足本土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家政品牌,实现社会、企业、职工三方多赢。
最后,职工切勿盲目跟风,“入圈”与否,应视自身实际情况而定,工作过程中要学会统筹安排,求量更要保质。相较而言,笔者认为,陪诊师、收纳师或上门厨师等更适合共享,通过提供贴心服务树立口碑、获取订单,有的雇主还会主动介绍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共享阿姨”模式是方兴未艾的共享经济的一部分,是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蓄水池”,是专业服务于“一老一小”的主体,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力举措,是离寻常百姓最近、零距离接触甚至同吃同住的职业,有人气、接地气。希望在“共享阿姨”的帮助下,人们生活更便捷、舒适,千家万户更有暖心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