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动不动就卡死,开机得等几分钟”“出差坐飞机走流程,被建议住一晚坐火车,总费用反而更高”……有媒体近期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地方、单位倡导厉行节约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形式主义苗头,让干部群众颇为头痛。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陆续推出细则,大力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降低公务用车成本,推行“拼车出行”;盘活存量资产,临近服役寿命的办公设备“能用则用”;差旅报销走流程,严格按规乘坐交通工具……一系列制度约束,促进了资源节约利用,降低了运营成本,让过紧日子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但在此过程中,个别地方、单位出现的“假节俭真浪费”现象,无疑是一种跑偏。流程一个没少,费用开销增加,日常任务翻倍,如此“节约”显然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也给基层干部们增加了负担。
“假节俭真浪费”,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的变种。问题何以产生?结合受访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看法,流程手续“冗长”难辞其咎。就以办公用品为例,大到电脑设备,小到日常文具,都得通过电子化平台统一采购。流程长、手续繁、回款慢等因素,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反映到产品上则体现为性价比欠佳,一算总账反而花销更大。除此之外,“机械执行”也是重要推手。许多地方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存在一定“机械化”倾向。言必称“照章办事”,可相较于一板一眼的规定,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多变,很难百分之百“对号入座”。何况一些老规章与社会实际存在脱节,不尊重实际、不合理变通,闹出“坐火车比飞机花销大”的笑话也就不奇怪了。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一方面,实事求是则是另一方面。正视具体情况的复杂性,尽可能通过执行让总效益最大化,才能让好事办出好效果。比如差旅费报销,不妨用价格设限代替席位标准设限;“闲置危房”空着浪费,不妨通过出让使用权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每个单位、部门情况不同,拿捏好合理省钱的尺度并不容易,需要上级给予一定自由裁量空间,也需要执行部门多方权衡、细致考量。不该花的钱必须精打细算;该花的钱,诸如提高办公效率的电脑设备更新等,也不能含糊,总之一定要让“好钢用到刀刃上”,“财”尽其用、物尽其用。
节约靠“行”不靠“形”,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效果为导向。祛除形式主义之风,进一步完善执行柔性,才能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更长效、有实效。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