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舸轻桡柳色新 摩诃池上醉青春缝被面的“ 慢生活”与马识途先生的合影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85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19

画舸轻桡柳色新 摩诃池上醉青春

蒋蓝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成都历代筑城一般在城内外大量取土,由此形成新的人工池沼。这些池沼面积往往较大,著名的有:张仪筑秦城所形成的城西的柳池以及西北的天井池、城北的龙堤池、万岁池和城东的千岁池等。摩诃池是成都面积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人工湖泊。如果说墨池散发的是传统士大夫的墨香,那么摩诃池折射的就是皇家林苑的堂皇富丽。

摩诃池旁水井遗址

复建后的散花楼夜景 资料图

摩诃池方位及范围复原示意图

摩诃池畔散花楼

摩诃池又名摩珂池、汙池、龙跃池、宣华池。故址在今成都市人民南路北端四川科技馆一带。

摩诃池究竟有多大呢?水利专家陈渭忠在《摩诃池的兴与废》一书中称:“摩诃池修成之初,面积达500亩。”但近年考古发掘的面积为3200平方米,发现了汉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存,出土了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钱币、建筑材料等遗物,透着古蜀人的“生活气息”,从中也可窥得摩诃池的风姿。

摩诃池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第四子杨秀被封为“蜀王”驻守成都。他见旧城规模过小,决定扩建子城,于是取土建城,取土之地雨水汇聚,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人工湖。

杨秀还命人在摩诃池周围广植奇花异草,修建一系列亭台楼阁,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散花楼,用以登高游宴。散花楼直到唐代仍在屹立,21岁的李白到达成都后写下著名的《登锦城散花楼》。明清时期的《成都府志》和《成都县志》,都说散花楼在明藩王城,而这些都是在皇城坝一带,明显是在成都的城中心,但没有指明具体位置。

作为皇家园林摩诃池畔的散花楼,与张仪楼、得贤楼、西楼合称“成都四大名楼”,而散花楼位居四楼之首。

散花楼的大致位置,根据清代王琦校注《李太白全集》及复旦大学编注《李白诗选》本,应在著名的“摩河池上”。《方舆胜览》指出,在散花楼上可以“前瞰大江,西眺雪岭,东望长松(即今龙泉驿区柏合镇境内的长松山),二江合流。”按照此说,散花楼位于今东门大桥附近。

唐朝西川节度使高骈筑罗城,曾在万里桥西重建散花楼,这说明摩诃池畔的散花楼已毁。到宋末,元军入蜀,万里桥西的散花楼又毁于兵灾。明初重建成都城垣之后,时人称东门“迎晖门”城楼为散花楼。

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载:“东城楼即散花楼也。”散花楼在历史上几经迁徙,至1993年终于在百花潭公园对岸的琴台路口重建。百花潭公园的前身是成都动物园,1971年动物园搬出市区,旧址才改建成百花潭公园。散花楼矗立于西郊河汇入锦江河口,与遇仙桥紧临。楼共有4层,八角翘檐,红色花窗,秀丽挺拔。二层有转角平台,可登临眺望百花潭和锦江风光。楼门挂有黑底金字匾,上刻荣轩书写的“散花楼”草书字。

建筑与文学是中国建筑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自有文字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唐朝时期,旅居成都的文人学士常聚会于此。诗人李白于开元八年(720年)登临散花楼,写有《登锦城散花楼》诗,为人们了解该建筑提供了文学佐证: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山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事隔三十多年,李白仍然没有忘记散花楼。他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还有“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即唐时之成都)还有散花楼”的名句。李白出入唐王朝宫庭禁苑,深知京城的繁华,居然把成都散花楼与长安的“上林苑”相提并论,可见散花楼确实气度非凡。

千年古池苑 “一过一销魂”

虽然一开始摩诃池还只是闭塞的池塘,到唐代中期成都大兴水利,摩诃池也开始连通玉溪、金水河和油子河,从一潭死水变成了活泉滚滚的一泓碧波,名声鹊起,成为了无数达官贵人的向往之地。

人们或在春光灿烂时泛舟游湖,或在盛夏夜晚来此纳凉赏月。到前后蜀和明代,摩诃池修建得更为精美,一度成为皇家园林。唐朝西川节度使高骈在《残春遣兴》中写道:“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杜甫在《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中写道:“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武元衡《摩诃池宴》有“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的名句。诗人陆游更是赞其“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

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摩诃池的位置、走向得以确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易立认为:“按照史料上记载摩诃池占地达数百余亩地的面积测算,以成都体育中心南侧为座标,以西至现在的西华门街,以北至骡马市,这个范围均属于摩诃池。”我们可以说,摩诃池以及周围的皇家休闲园林建筑,尽显皇家园林风华。

近期考古中,在紧邻摩诃池遗址的探方中发现一口五代时期的水井,考古专家表示,它曾是前后蜀皇家园林的遗迹。水井位于摩诃池遗址南侧,地势低,水井的口径为1米左右,边沿由灰白色的方砖砌成,方砖呈放射状排列,样式和先前已经发现的唐代、宋代水井皆不相同。

专家认为:“这口水井的年代介于唐宋之间,是五代十国时期,所以很有可能是前后蜀的遗迹。前后蜀时,作为皇家禁苑的摩诃池周边修筑有很多宫殿、亭台,关于这些建筑,我们只能从史料上进行猜测,而一直没能找到确切的物证。这口水井的年代正好与之吻合,所以我们推测它很有可能是皇家园林中的遗址。”

朝代更迭中,摩诃池既迎来过李白、杜甫、范成大、陆游,也见证过后蜀孟昶与花蕊夫人的爱情,甚至成为了一个植物大观园。

在现存花蕊夫人的101首宫词当中,主要篇幅多是描绘以摩诃池环绕的后蜀宫殿、亭榭、廊道、花园的四季景色。从作品里涉及的各种植物,不但可以看到晚唐、后蜀时期成都的风尚,更可以发现宫廷选择这些植物进一步成为景观花卉的历史。

摩诃池到唐代中期已成泛舟游览胜地;到了孟昶即位,摩诃池的面积再次扩展,成为前后蜀的宫苑。据考古发现的摩诃 池西北角和南角判断,后蜀时期的摩诃池有1000余亩,达至鼎盛,成都也迎来历史上一段碧波涌城的美妙时期。

时光荏苒 繁华褪去

孟昶在摩诃池上建起一座奢华的水晶宫殿,用楠木作柱,以沉香为梁,拿珊瑚雕刻成窗花,以碧绿玉作窗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而是用长达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砌成,烛影摇红,内外通明。

在盛夏夜,还别出心裁,用水车将摩诃池中的水抽到宫殿顶上,再洒落下来,用于降温。“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花蕊夫人所写这首的《宫词》中描写使用人工脚踏龙骨车提水,实施人工降雨。可见无论其当时的建筑技艺还是制造工艺,后蜀宫廷不说是独步天下,起码也是独出机杼。

花蕊夫人《宫词》有“三面宫城尽夹墙,苑中池水白茫茫”“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嫩荷花里摇船去,一阵香风逐水来”……说的就是环摩珂湖宫城两岸的花木扶疏之中,有渔船穿行其间。好一派湖光山色!

后蜀时期,龙跃池东、西、南三面皆是宫殿建筑,故朝罢接驾时,宫女都站立在堤上,形成了“满堤红艳女,伫立绿杨风”的盛况。花蕊夫人描写了桃树、杨柳、竹、梅、牡丹、荷花、白藤花、红豆、海棠花、海石榴、梧桐、樱桃、枝子花、芍药、荇藻等,尽管没有写到脍炙人口的蜀葵(俗称“一丈红”),推测起来,那时的蜀葵应该尚未被慧眼相中,只是艳在民间,因而无法厕身宫廷。

孟昶之后,摩诃池逐渐失去了皇家池苑的地位,在于战争更替,再无力予以管理,但仍是成都人的游乐之地。摩诃池曾经历3次人工回填,清康熙四年(1665年),蜀王府在摩诃池废墟上又兴建起贡院,只有西北隅仍残留一小块水面;到民国三年(1914年),摩诃池被填平成为演武场。

湖在城中、湖在城边、城在湖边的3种湖泊与城市的空间结构里,摩诃池演绎了“湖在城中”的七彩华章,并吸纳了千年天府人文的精华,成为了成都水文化的渊薮。

经历1300多年的荡漾时光,摩诃池最终消失了。主要是随着其他水系水资源的分流,直接导致摩诃池的来水越来越少,人们为了农业灌溉,只好断了摩诃池的水源。 (据《成都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