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家里的绸缎被面 资料图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的被套大多是手工缝制,材质可棉布可绸缎。盖的一面素色,向上的被面花纹丰富,十分讲究。先将素底面平铺,把棉絮放进去,里布要大,半包棉絮,周围尺寸码好,花被面覆上,上下包裹棉絮,开始针线连缀四方边沿,被套逐渐形成。
这是一场家庭大型针线运动,长针粗线,走线均匀,手脚快也要半小时以上。夏天不用盖被,可以轻松些,但秋冬则必须做,就是不勤快的人家一月也要洗一次被套,就得将针脚挑断,被面被里重新拆卸,等洗净晾干后再依样缝上去。工序繁琐,基本都由家中主妇负责。也有少数男人会做这个,有些厉害角色甚至比做得女性还要出彩。我当时所在的厂里就有这样一位老师傅,织毛衣全厂第一,缝被面更是不在话下。
被面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平布价格便宜,织锦丝绸缎面贵。“70后”的我看多了缝被套的场景,每次洗了还得重新缝回去,觉得十分麻烦。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床被套的作用必须被发挥到最大,针眼多了,布受罪,人也受罪,而对于眼神不好的人来说,穿针引线也是一项挑战。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单一,洗洗缝缝也算一种小小的娱乐。我也曾学着大人的模样去缝制被面,笨手笨脚,针脚犹如蜈蚣乱爬,逗得妈妈笑着调侃道:“我们二娃好手艺!”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筒式被套被广泛应用,三件套四件套取代了手工缝制。拉丝封口,棉絮投进,扯住四角抖几抖,几下就可以搞定,便利快捷迅速,俘获了主妇们的心。后来,手工缝被面逐渐成为历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家里还有一床桃红织锦缎面,是父母留下来的老物件,产地上海。经过几十年风雨,现在打开依旧材质细腻、图案精致,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讲究与温暖。缎面因为太过爱惜而很少使用,几十年后仍然保存完好。儿时常看母亲低头弯腰、一针一线缝制被套的专注神情。那床缎面每次铺开,喜庆不俗,立即把家里衬托得灿烂夺目。
现在的三件四件套被套多如满天繁星,工艺、质地、花纹、审美等都有了很大提升。但以前人们手工缝制被套的习惯,克勤克俭的生活态度,现在想来依旧让人感怀。这家务是挺麻烦,但手工缝出来的铺盖平整软和,根据一些资深主妇的评判,说无论现在被套尺寸如何多样,也比不了从前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平整,盖着服帖,是现在的速成被套比不了的。
老被面被压箱底多年,甚至连棉纺企业也早就不生产了,但像我一样留存纪念的人家一定还有不少。铺开欣赏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年轻的妈妈满怀兴致地缝制缎面被套,笑着对我说:“针脚不能像蜈蚣爬,要匀称才好看呢!”娃儿耍心大,哪里肯学,跑得飞快,到长大后用现成被套一统天下,方便利落。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记忆,沉淀的人与事,颇有意味。如今大家返璞归真,享受“慢生活”,其实过去人们所经历过的那些年头手工缝被面的生活细节,正是一部慢悠悠的家庭生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