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百货公司 一个时代的记忆村小记忆分享的快乐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86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6

村小记忆

邓明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认真听讲 资料图

我的故乡在渝东龙溪河边,村子很大,临河而建,在我的记忆深处,时常闪现着在村小上学的那段经历。

学校离我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位于村中部一个位置稍高一点的小土坡上,坡面平整,坡下道路四通八达,无论从哪个方向过来,最终都汇集到校门口主路上,属于比较便利的地段。学校呈“U”字形,有10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和老师集中办公室,还配有厨房和宿舍,修了内外两个操场和公共厕所。

村民都很重视和支持学校工作。教室修好了,用剩下的木料做了部分课桌,但还差很多,老支书找他在县木材加工厂的亲戚用废旧边角余料拼凑一批,又发动村民捐献了一批,板凳由学生自带。每到开学时,通往学校的路上,净是背着、扛着、也有两人抬着的板凳大军,场面很是壮观。尽管做农活苦累,但每家无论如何都会把孩子送到学校学知识、长才干。

当时我们村小在整个乡除了中心校,办学规模还算比较大一点的学校。小学先是实行五年制,后来又改为六年制,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班,每个班至少有40人,也有初中三个年级各一个班,有一段时间还招收过一个高中班,称为“农中”,整个学校每学期有300多人。学生不光有本村的,还有本乡其他村的和其他乡的。学校的高光时刻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2名学生考上了县师范学校,为此还敲锣打鼓庆祝了一阵子。

学校每天早上的早读,是一天最响亮的开始。因为农村有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帮助家里干活,所以学校规定每天早上8时30分之前到校即可,然后9时开始早读,虽然只有半个小时的早读,但那是学校最热闹、最动感的时间,没有其他安排,学生们就是朗读,尽情地朗读。有的年级由同学轮流领读,声音整齐;有的年级则由个人自由发挥。学校地势高,村内大部分地方都能听到读书声,常听大人们说,你们努力不努力读书,我在田坎上听听就知道。

学校里的老师几乎是民办教师。他们白天来校上课,放学回家种田,在校是老师,回家是农民。农忙季节,有的老师刚从田地里干完活回来,来不及清洗,卷着裤腿就直接到教室上课,在那时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些老师都非常敬业,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

那时候学校没有图书室,更没有课外书籍,只是偶尔有同学带来的几本破旧的图画书。于是一个人翻,便有一堆人围着他看。老师要求同学们在假期多读课外书,于是大家就发动所有关系找书借书,每学期开学后,学校里各个班都有很多课外书籍,各个年级的学生就相互传递借阅,甚至有的同学在放学路上都还在讲述课外书的内容。

学校里面有一个操场,不怎么大,但能容纳学生课间做广播体操。值周老师站在台阶上,吹着哨子打节奏,指挥全校师生做操,各班老师站在各班队伍前示范引领。课间广播体操是那个年代唯一有效的统一规范项目,即便是下雨天,各班在教室里都要做操。

那时我们最期待的是上体育课。教体育的吴老师是从乡中心校分来的唯一一个公办学校老师,也是当时二年级的班主任,长得高大英俊,说话和谐可亲,会的东西很多,学校就安排他负责所有班级的体育课。吴老师课余自己动手找石头、自费买砖块水泥砌了两个乒乓球台,找朋友送来了一个篮球架,还自己买了羽毛球拍和网子,也教我们走队列、跑步、跳绳等。各班从来不会占用体育课,吴老师也总能把体育课上得丰富多彩,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快乐。

当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语文、数学,每天作业不是太多。放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要么帮大人干农活,要么负责挑水弄猪食,锄草当柴火。后来,教育主管部门把学校界定为农村小学,不再招收初中班,我小学毕业后就到乡中心校读初中、到县城读高中。在外工作后,我对学校的情况就知之甚少了。再后来,听说村上把学校改建成了村委会办公场所和惠民服务中心,在操场上和房屋周围栽了很多树木,昔日那个书声朗朗的村小又重焕生机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