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3月30日,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高坪学校附近的下马地李花林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诵《春江花月夜》,声音穿越林际,飘向远空,回荡在李花林。
这天,主题为“春赋---因为有你”的坛厂读书会读书活动在漫山遍野绽放的李花中进行。这是坛厂读书会最近的一次活动,当天收到了近百首作品,并增加了4名会员。
这个藏于乌蒙山深处的读书会,被称为“叙永县山区古诗词文化蔚然成风的一粒种子”。从2001年6月成立之初的三人,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人,一个山村读书会,何以坚守23年,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读书会活动 资料图
偏僻山村的读书会 从三人到上千人
坛厂读书会在哪里?在叙永县水潦彝族乡一个曾经叫“坛厂”、现在叫“高坪”的地方:海拔1400多米,距乡政府10多公里,离叙永县城90公里,与贵州毕节毗邻,同云南威信接壤。
4月17日,笔者驱车从泸州出发,花费近三小时抵达高坪学校。教室里传出阵阵诗词朗诵声,童音未散,声声入耳。一天前,校长陈泽刚为四年级的孩子们上了“古体诗韵味”的课,孩子们利用大课间复习诵读,其中就有3月30日坛厂读书会上大家的作品。
“想不到吧,坛厂读书会就是在层层大山环抱、叠叠峰峦间孕育出来的。我们学校原来叫坛厂九校,后来改为高坪学校,读书会是由学校三位老师发起成立的。”陈泽刚说。
谈起坛厂读书会的创立,发起人之一的李春晓记忆犹新。
2001年6月7日下午,肖飞和杨震森两位老师家访回来,到李春晓家喝茶小坐。三人成众,围炉夜话,直抒胸臆。三人感叹:“为什么不能以自己爱好的传统诗词为载体,以报国热情和家国情怀为内容,教书育人的同时传承和发扬好祖国的文化呢?”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三个年轻人打算组建一个小规模的兴趣圈子,活动的地点定在教学楼南边的一间空教室---“南楼”。“第三次活动时,老校长曹世林建议给活动起名为‘坛厂读书会’,这个名字就这样一直沿用至今。”李春晓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南楼”成为读书会的代名词。他和曹世林邀约,早上5时许在这里点蜡烛练毛笔字、背诵古诗文,“练字的那些废纸,现在还当宝贝一样收藏着。”
坛厂读书会有一套成熟的流程:诵读经典、展示作业、行酒令……按照约定,活动周而复始开展,乐此不疲,读、背、讲、写、评一脉贯通。诵读名家名篇,有背有解,难度由浅入深;展示会员诗词创作作品,圈点评判,咬文嚼字;行酒令,即兴创作,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2007年9月,我到高坪学校教书,第一次参加读书会就被深深吸引。点评作品时,大家不给彼此留一点情面,争得面红耳赤,但每个人都口服心服。”陈泽刚说,读书会的影响很大,调走的老师也经常回来参加活动。李春晓调到水潦中心校教书后,硬是没落下一场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加入坛厂读书会的人越来越多,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从最开始的读书报告,到诗词创作,再到书法展示。会员不仅有师生,还有附近的村民、返乡的学生等,云南威信、镇雄、扎西,贵州毕节、贵阳等地的诗词爱好者也闻风前来参加读书会。“读书会是开放的,‘来者不拒’,会员从三人发展到了上千人。”陈泽刚说,尽管这个“组织”有些“自由松散”,但每次活动严谨、有序,所有的作品均详细记录、整理、编印成册。
23年来,坛厂读书会仅大型活动就有上百次,数千人次参与,集结成三本共计超200万字的《坛厂读书会纪要》,收录会员所创作的诗、词、联、赋等作品数千件,在《泸州诗词》《鸡鸣诗苑》《扎西诗词》等刊物上发表。
山那边 唱响诗词传承之歌
在高坪学校,到处充溢着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校园里、黑板上,诗词作品随处可见;在名叫“南楼”的陈列室内,摆放着《论语》《中庸》《大学》《道德经》《礼记》等书籍,还有读书会会员发表的作品……
坛厂读书会编制的《坛厂诗词教学》校本课程进入课堂10多年来,已经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现在高坪学校已成为“叙永县楹联文化教育基地”“中南大学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中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
曾经在高坪学校教过书的钟金志感慨地说:“我以身为坛厂读书会一员而自豪。为詹玉珍老师读背诗词的执着感动,为陈泽刚老师不厌其烦修改诗稿的热忱感动,为许定位老师别出心裁的诗作感动……”在钟金志眼里,无论是坛厂读书会的会员,还是高坪学校的学生,读书、学习和写作,既是兴趣爱好,也是诗意生活。
在高坪村,有的人因参加坛厂读书会热爱诗歌、文学,改变了人生,杨柱就是其中一个。“我上小学、初中期间,老师们指导我们创作大量的诗词,鼓励我们用诗词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寄情于诗、寄志于词。这种别样的方式,打开了我们对大山以外的世界、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杨柱说,班主任杨震森是他的诗词启蒙老师,学习诗词让自己受益匪浅。
2010年,杨柱参加泸州市屈原魂诗词大赛获得三等奖,后被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录取,在凤凰山上苦学三年后考上大学。大学毕业迷茫时,“临江听渔歌唱晚,隔岭闻牧笛争春”,唤起了杨柱对家乡的思恋,坚定了他回家的决心。杨柱通过四川省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机会回到叙永县工作。
在偏僻的山村,同样因为热爱诗词改变命运的,还有家庭贫困、母亲早逝的张再伟。张再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诗词写作,连续五年参加泸州市屈原魂传统诗词大赛和泸州市中小学生楹联大赛,年年获奖。中考那年,他因获两个大赛第一名被泸县二中破格录取,学校减免了他的学费,还给了他生活补助。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聚散之间 一团火与满天星
23年前,由肖飞、李春晓、杨震森三人播下的诗词种子,在大山深处、土地贫瘠的水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曾许南楼酒一场,喧嚣黯淡亦无妨。诗联曲赋棋书画,留存春水与秋光。”2022年,肖飞因身患重疾永远告别了坛厂读书会;李春晓和杨震森因工作调动,与高坪渐行渐远。
“无论走得多远,坛厂读书会的火种不会熄灭。”龙年春节,水潦彝族乡政府组织返乡文化人士座谈会,平日天各一方的会员们又聚在了一起。
“10多年了,我与诗歌、与读书会从未走远。”离开高坪学校后,李春晓在水潦中心校、大石乡中心校、水尾中学等地工作。“这些年,我心中的读书会,已不再局限于学诗者间的交流,还有诗词教学活动,是传承,也是使命。”李春晓将诗教融入对联教学,为大石中心校申报为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基地作出很大的努力。“语文教育是我的主业,诗词教学是副业。但是,中华传统诗词文化需要传承下去,我也把它当成了我的主业。”每当李春晓看到学生的作品在诗刊杂志上发表,总觉得欣慰和高兴,他说,这就是成立读书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尽管我离开高坪很多年,但我依然是坛厂读书会的会员。”杨震森由教师成为宣传工作者,再成为纪检监察干部,从事的工作在变,但读书充电、完善自我的初心始终如一。
眼下,陈泽刚他们正忙着筹备下一次坛厂读书会活动和学校诗词文化艺术节。“去年6月,几百个学生参加的诗词文化艺术节很成功,今年不仅要延续,还要创新,让全校1000多名学生都参加。”陈泽刚胸有成竹。
聚时一团火,散时满天星。不只在水潦高坪,在叙永、在泸州、在苏州,在天南地北,有坛厂读书会会员足迹的地方,就有读书会。他们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诗词文化的血脉,还在碎片化阅读的当下,始终坚持初心,不断延续爱读书、爱创作、传播正能量的情怀和故事……
一个山村读书会的坚守,是热爱、是情怀、更是信念。
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