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中药材基地除草
近年来,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宝联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重楼、黄精、黄柏等林下中药材产业,让药材变“药财”,生态助“生财”。
松土、除草……5月13日,宝联村村民赵金克正在给开花结籽期的重楼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一株株重楼长势喜人,展现出蓬勃生命力。
据了解,重楼是偏阴植物,多生于山地林下或路旁草丛的阴湿处,其根茎是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材料。宝联村利用其喜阴湿特性和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竹林空地种植重楼。
“一亩能够产五六百斤,现在的价格是280元/斤,一亩下来就能够卖12至13万元。”赵金克拉着一株开花的重楼介绍说,她利用家里闲置的林地种植了3亩重楼,像这种开花的重楼已经栽种了三年,再过三年就可以卖了,收益还是不错的。
让药材变“药财”,以生态助“生财”。近年来,宝联村以乡村振兴为载体,以打造“万亩中药材基地”为目标,采取“粮食药材套种”和“林下药材套种”发展模式,积极构建立体生态产业,努力探索富民兴村的新路子。
“这是去年栽种的,还要等9年才可收获。”在宝联村村集体种植基地,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陈小鹏指着一棵一人多高的树苗说,黄柏的主要药用价值是树皮,长得比较慢,但是长成以后,经济价值比较高,一棵至少能卖500至600元。村集体已经栽了30多亩,一亩栽种60棵左右,届时的产值就能达到100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宝联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参与农户200多户。村集体经济成片规模化种植200多亩,带动就业140人。
陈小鹏表示,接下来,将积极对上争取,加强中药材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管网、烘烤中心和冻库等,让全村的中药材发展更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多条就业增收的新路径,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