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然名都会 吹箫间笙簧我的职工食堂记忆“恰同学少年”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88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24

我的职工食堂记忆

马晓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很多单位都配有职工食堂,能在食堂工作也是一件颇让人羡慕的事情。而我的父亲所在单位攀煤供应处,也有一个职工食堂。

我清晰地记得,父亲单位职工食堂的饭票和菜票是单位印制的塑料票证,上面盖有单位行政科的公章。那时的职工食堂归单位后勤部门---行政科管理。这种票证只能在本单位食堂使用,拿到其他单位食堂是无效的。票证有红色、粉色、黄色等,约末二指宽、四五厘米长。父亲每个月拿到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单位行政科买些饭票和菜票,然后用几根橡皮筋把不同的票束在一起,再用一个废弃的铝饭盒装上。

我们家每天的早餐都是从职工食堂打回家吃。食堂离我家只有几分钟路程,每天早晨6时30分,单位广播一响,父亲便唤我们起床去职工食堂打早餐,父母则忙着去喂鸡喂猪或到地里干活。打回早餐后,也不用等父母回来一起吃,而是各自吃完赶紧去上学。

我自小勤快,干活麻利、也不赖床,去打早餐的次数就多,父母也最喜欢使唤我。接过父亲递来的饭票、菜票、一个四周带花的搪瓷盆、小筲箕和一块毛巾。食堂刚出锅的稀饭很烫,得用毛巾将瓷盆四周包裹上,瓷盆也不用盖,上面要放装馒头的筲箕,然后飞快下楼向食堂方向跑去。父亲每次都会在二楼的阳台上说买几两稀饭、几个馒头之类的话,我边跑边回应他。跑到楼头,父亲的声音还能听到。

那时,父亲单位的职工家属有几百户,多数是去食堂打早餐。如果去晚了,会排很长的队不说,待排到窗口,要么没了馒头、要么没了包子、要么没了花卷。如果没买到父母交代的,会垂头丧气,只能自己做主,有啥买啥。

记忆中,我们家最常买的早餐是稀饭、馒头、花卷和一块豆腐乳,很少买包子,因为包子比馒头、花卷贵且不扛饿。但父亲知道我们三姊妹都爱吃包子,每周会让我买一次菜包子,偶尔也让我买肉包子。印象中,他和母亲却很少吃包子。

我一直觉得食堂的稀饭特别好吃。母亲熬的稀饭放再多米、熬的时间再长,都熬不出那种味道。我还对面食特别偏爱,职工食堂白花花的大馒头麦香味极浓,嚼劲十足,那种美好的味道至今仍留在记忆中。

那时候没有自发面粉、酵母,发馒头全靠老面,和面也没有机器,都是纯手工,蒸出的馒头蓬松喧软且劲道,越嚼越香。母亲去食堂师傅那里要来老面,尝试着蒸馒头,但多数是面疙瘩。她说蒸馒头的火候太难掌握,是食堂面点师傅的强项,自己确实不在行。

职工食堂里那些弥漫着香气的炒菜、蒸菜、烧菜,更是令人垂涎欲滴,父亲偶尔下班回来会给我们带一份。若是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来不及准备饭菜,父亲则会使唤我们去食堂打几份菜。记得那时家里炒的肉都是大白肉片子,父母炒菜似乎从未放过酱油。我们都特别希望家里突然来客人,就可以享用食堂的蒜苗回锅肉、芹菜肉片、红烧肉、烧白之类的美味,有的三角钱一份、有的五角钱一份,扑鼻的香味真是诱人。

至于职工食堂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我已记不大清,起初是外包给职工经营。后来,矿区开了几家餐馆,菜品丰富、服务也好,还不时推出各种优惠套餐,人们有了更多的就餐渠道。

记得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在矿区开了一家餐厅,生意好时,三层小楼座无虚席,就餐还需提前预订,这家餐厅火爆了近十年。后来,随着矿区职工陆续搬离,几家餐厅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