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曾经最大麻纺织企业的“前世今生”我认识的“巴蜀鬼才”魏明伦36年前的“安全生产”文艺汇演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89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07

西南曾经最大麻纺织企业的“前世今生”

魏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这里是生产车间”“这儿是办公楼”“这边是当时放电影的地方”……近日,笔者跟随南充市营山县摄影家协会走访带河乡,置身曾经是西南最大的麻纺织企业---营山县带河麻纺织总厂所在地,那段与工厂有关的记忆碎片逐渐浮现。

曾经的麻纺厂工人宿舍

当年工人使用过的家具 营山县摄影家协会供图

麻纺厂保留下来的机器

麻纺厂的原有厂房

小乡镇率先建起最大麻纺厂

流江河为营山境内河流,在它呈“几”字型似一条彩带流经的地方,当地人将该地命名为带河乡。带河乡水陆交通方便,但距离县城还有30余千米,该乡幅员面积18.3平方公里。说起麻纺厂当年的情况,大家至今仍然津津乐道,仿佛有述说不完的荣耀。

作为西南最大的麻纺织企业,为何不选在营山县城,偏偏选在带河乡开建?从建厂起一直工作到麻纺厂倒闭,老工人周果是最直接的见证人。

“这里存在官方和民间两个版本的说法。”周果说,营山县城没有大江大河经过,吃水一直是难题,官方的说法是,因为麻纺厂生产用水量很大,所以选在了流江河边的带河乡。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当时南充氮肥厂已在带河乡开工建设,后来发现当地没有足够的天然气供生产氮肥需要,所以把氮肥厂改到了南充,在建氮肥厂的地方则建起了麻纺厂。

“当时装粮食、食盐等物资,都需要麻袋,需求量很大,建麻纺厂确实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好路子。”据周果回忆,带河麻纺织总厂于1977年开建,一期工程只有倒闭前规模的四分之一,其后又进行了两次扩建,最终有了现存的规模。

“第一批工人是半工半农的性质,大约有五六十人,后来招的人基本是城镇居民。”周果表示,他是第二批进厂的,刚进去时还参加了麻纺厂的修建,到1979年,麻纺厂才正式投入生产。“开工剪彩那天,营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都到场祝贺,锣鼓震天响,放鞭炮的纸屑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

3000 余人造出“小香港”

周果告诉笔者,自己曾是厂工会的文体干事,由于工作关系,他对厂子的情况比较了解。

据周果介绍,麻纺厂最开始也不过300多人。“营山县带河麻纺织总厂建起后,首批人员还是到广西南宁去参加的培训,就连买来的机器也是请人安装的。”

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编织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蛇皮袋)碍于技术原料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像现在这样使用广泛,很多东西都需要用到麻袋来进行包装。麻袋的畅销促进了麻纺厂的发展。

1985年到1986年,是带河麻纺织总厂最辉煌的时期。这段时期,厂里创造的效益,一度达到了3000多万元。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数字。

“那时候来厂子工作的都是年龄在20岁左右的单身男女,大家意气风发,干劲十足。”现年50岁的钟世东曾在麻纺厂担任保卫队第三小分队队长。据他回忆,从首任厂长刘良仁,到后来的罗兴楼、张维益等,麻纺厂换了几任厂长,厂里的员工也越来越多,麻纺厂在最辉煌的时候,员工总人数达到了3000多人,光是食堂就有3个。

“那时候,不少员工都选择在厂内找对象结婚,男女分开居住的单身楼已无法满足需要。后来,厂里专门为夫妻修建的宿舍楼就有四栋,被大家戏称为‘鸳鸯楼’。没过几年,很多家庭都拥有了在当时最牛的三大件---缝纫机、电视和自行车。”

“麻纺厂,小香港”。这是曾流传在营山民间的一句顺口溜。周果告诉笔者,自己进厂时的工资是每月21元,在麻纺厂效益最好的时候,他的工资涨到了每月200多元。

不仅如此,中国工商银行营山支行还专门在麻纺厂内开办了带河分理处,麻纺厂有四辆客车专门用于员工往返县城和带河需要,这些都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为了丰富职工的文体生活,除篮球场、乒乓球台外,麻纺厂还办起了电影院、舞厅。“生活比在县城还安逸得多,我原来是每周都要回一次家,到后来一个月也难得回去一趟。”周果与妻子就是在麻纺厂工作时认识的,他介绍说,由于厂里青年女工多,又经常举行各类文艺活动,因此只要到了周末,在营山县城和附近乡镇居住的男青年,都习惯赶车到带河玩耍。

省、市两级的领导到营山调研,也少不了要到麻纺厂走一趟。而之后在仪陇、蓬安等地陆续兴建的麻纺厂,也是就近到营山县取经学习。人数和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带动了饮食、住宿等其它相关产业,促成了带河乡的繁荣。

忘不掉的“麻纺情结”

在营山县城磨子街居住的蒋仁华是1988年到麻纺厂上班的,进厂时,她才16岁。尽管当时麻纺厂已经在走下坡路,蒋仁华还是义无反顾地告别县城,到带河乡上班。

蒋仁华刚进厂的时候是一名纺纱工,后来调到苎麻车间办公室做检测,发展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准备奋斗一辈子的麻纺厂,在经过短暂的辉煌后会宣布倒闭。

“那时候,作为麻纺厂的职工,我们都感到特别骄傲!”回忆往事,蒋仁华仍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从来都没想过麻纺厂会垮掉,但这想不到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1993年,麻纺厂宣布停产,这一年,蒋仁华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迷茫,好像人生突然失去了方向。恢复生产之后,蒋仁华仍然报名返厂上班,但麻纺厂硬撑到1998年,最终还是宣布破产。

对于麻纺厂倒闭的缘由,一直在厂工会工作的周果分析,麻纺厂的兴起和壮大,是由于当时对麻袋的需求量大,后来编织袋生产技术日益成熟,逐渐以廉价和轻便取代了麻袋,麻纺厂的产品单一,势必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就带河麻纺织总厂而言,周果表示,当时卖出去的麻袋收不回货款,资金严重周转不开,也是导致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麻纺厂倒闭后,员工们抱着遗憾的心情陆续离开,原本繁华的厂区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是被风雨腐蚀的门窗和挥不走的记忆。原来的麻纺厂工人各奔东西,有的已在广东、上海等地定居。由于天南海北不好联系,大家便建起了一个以“麻纺厂怀旧”为名的线上联络群,经常抽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时代变迁,大厂沉浮,麻纺厂已经不再。“我们都是麻纺人,我们的青春岁月跟麻纺厂紧紧连在一起,厂子垮了,但我们还在,请别忘记那段幸福的记忆。”笔者通过与该联络群内的成员交流了解到,没有人因为曾经在带河麻纺织总厂上班而后悔,相反,麻纺厂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逝去的美好回忆,厂子虽然没了,可大家的心依然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