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张坤华(右一)在曲江输气站与同事合影 受访者供图
张坤华是西南油气田公司输气管理处的一名普通退休工人,也是四川油气田第一代天然气采输工人。他当过采气工、巡逻工、配气工,曾多次获得技术比赛冠军、技术能手等称号。
作为四川油气田首批108名采输工人中的一员,1961年8月,张坤华在重庆石油校集训3个月之后,被分配到了当时的重庆石油沟气矿工作。张坤华未曾想到,从此以后,他的人生都与石油天然气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2年,四川油气田建设热火朝天,张坤华怀着一颗对四川石油无比热爱的心,参与到了铁一井、南三井的建设当中。修公路、修井场、抬条石、下机具、搬钻井平台,这些工作在当时几乎全靠人力。
那时候住宿条件十分简陋,寝室就设在老乡家里。大家每天的劳动强度都很大,倒下就能立刻入睡。“早上洗漱用的是田里的水,每月粮食定量15公斤,月工资最多只有36元。”张坤华回忆说,“尽管条件艰苦,可我当时感觉没什么大不了。”
1963年,张坤华被分配到东溪气田采气井站工作,他几乎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花在了对井深结构、井下层地质结构、场站设备操作技术的学习上。那一年,张坤华获得了全矿采气技术比赛冠军,令他感到特别自豪。
回首过往,东溪气田巴18井的经历让张坤华记忆犹新。
这口井在四川和贵州的交界处,工作条件极其艰苦,距离最近的场镇有10多公里,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设备、没有电,需要自己到一公里外去挑水生活。
巴18井每月底必须送资料到几公里外的资料室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送资料的路,从山上到山下,需要步行近5个小时。虽然满身是汗,心里也有些担心,但当资料交到技术员手上的那一刻,心里却无比喜悦。
还有一次,威(威远)-成(成都)天然气管道大修,需要更换阀门。抢修工程争分夺秒,但因车辆不够,只能人工从15公里外将另一个近20公斤重的阀门抬回。张坤华和另一名同事来回走了30公里,及时更换了阀门,工程按时顺利完工。
1973年,张坤华前往输气管理处曲江输气站任站长,尽管工作条件好了很多,但生活用水依然要靠肩挑,仅有一条土路连接外面的世界。
为了掌握曲江输气站沿线天然气管道的基本情况,张坤华用了很多“土方法”。他买来18米长的棕绳,每一米都打上一个小结,步行对20多公里天然气管道展开实测后,绘制出了一张“天然气管道示意图”,摸清了管道沿线的地名、河流、房屋等基础资料,加强了天然气管道的管理和保护。
1992年,张坤华成为全国石油系统首批59名高级技师中的一员。同年,兰州市煤气公司邀请输气管理处协助完成天然气投产,张坤华有幸成为4名专家组中的一员。经过1个月的工作,兰州市煤气公司天然气管道一次性分段置换成功,每个取样点都一次性检测合格。
热爱天然气采输事业的张坤华,还曾多次参与成都、重庆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工作”是他奋斗一生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