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逐渐炎热,人们衣着单薄,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也常常被蚊虫叮咬。
一直以来小蜜蜂被誉为“勤劳”的化身,然而小蜜蜂也是不好惹的哟!被蜜蜂蜇伤的后果可大可小、无法预料。倘若不小心被蜜蜂“夺命之吻”蜇伤后应该怎么办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医生冯燕艳和王宇丹来为大家科普蜂蜇伤的知识。
什么是蜂蜇伤?
蜂蜇伤是指被蜂尾蜇伤后毒液注入人体伴(或)毒刺留在皮肤内所致。轻微的蜇伤会使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瘙痒中毒等皮肤过敏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昏迷等,如抢救不及时甚者会导致死亡。夏秋季较易发生。
常见的蜂类蜇伤主要是蜜蜂和黄蜂(又被称为“马蜂”)。二者均建巢群居,一旦受到惊扰就会倾巢而出。蜜蜂蜇刺生有倒钩,蜇人后蜇刺脱落,蜜蜂死亡。蜜蜂性情温和,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发起攻击,只有受到威胁时才会殊死一搏。而胡蜂又称“杀人蜂”,体型较大,性情凶猛,攻击性和毒力较蜜蜂强。民间常说的马蜂、黄蜂、土蜂、细腰蜂等均为胡蜂,胡蜂蜇刺不易脱落,可反复蜇刺。
被蜂蜇伤人后,通过毒刺将毒液注入人体,这些毒液中含有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可以通过神经、血液、淋巴系统向外周扩散,因不同毒素以及毒物的多少,故中毒表现不一样。
蜂蜇伤有什么症状?
就蜇伤部位来看,蜇伤后局部皮肤立即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过敏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化脓、坏死,形成不同大小的溃疡面。
就过敏反应来看,蜇伤后数分钟到数小时,表现为迅速扩大的皮疹、憋闷、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泻。过敏性休克是早期支气管痉挛、窒息、肺水肿、致死的主要原因。
此外,蜂蜇伤后,尿呈茶色至酱油色,腰痛、肾功能改变,后期可表现不同程度贫血。而且,毒素直接作用于肾小管或因溶血造成,表现为全身水肿、少尿、肾功能改变。还会造成肝损伤和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影响等。
若遇到蜂蜇伤,应紧急处置。冯燕艳表示,蜂蜇伤后数分钟至24小时,尤其是6小时内是黄金急救期,蜂蜇伤急救三原则:排除毒素、减少吸收、中和毒素。
首先是清除蜇刺。蜜蜂蛰后会在人体皮肤留下蜇刺,马蜂蛰后,一般不残留蜇刺,还可继续进攻。蜇刺刺入浅可用胶布粘贴去除、用卡片刮出,刺入较深可用消毒细针挑拨去除,切勿用镊子拔除,因为镊子夹住毒刺时,会挤压毒刺,使得毒刺内残留的毒液再次被挤入人体,加重过敏反应。有条件的可用吸奶器或者拔火罐吸出毒汁。注意不要挤压蜇伤处,以免将蜂毒挤入深部组织,加重中毒。
其次是绑扎伤口近心端。减少静脉及淋巴液的回流,可暂时阻止蜂毒吸收,转送途中应每隔30分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
再者是彻底清洗创口。被蜂蜇伤时,要分清是马蜂还是蜜蜂蜇伤。蜜蜂蜂毒呈酸性,用肥皂水、苏打水、碳酸氢钠等碱性溶液。马蜂毒呈碱性,用食醋、稀盐酸冲洗。当无法判断是蜜蜂还是马蜂时,选择流动水进行冲洗。
冯燕艳说,如果四肢被蜂蜇伤后应减少活动,并用冰袋冷敷,减少毒素吸收。若被蜇后出现全身皮疹、呕吐、头晕、头痛、乏力、呼吸困难无尿少尿或酱油色尿等全身症状,需立即拨打120就近就医抢救。
医生提醒,在野外可用鲜马齿苋和夏枯草捣烂敷于患处,可以减轻疼痛和中毒症状,并赢得施救时机。
如何预防被蜂蜇伤
外出游玩或工作时,尽量远离草丛、灌木丛及蜂巢,避免惊扰蜂巢,更不能乱捅蜂巢。
尽量穿长袖长裤的衣服、戴帽子,不要穿深色、鲜艳的衣服,最好穿戴浅色光滑的衣物,因为蜂类的视觉系统对深色物体在浅色背景下的移动非常敏感。
香水和化妆品均含有模仿天然花香的成分,容易招蜂,故不要喷香水,不要吃甜食,避免吸引蜂群。
如被蜂群攻击应尽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或躲进屋内关好门窗、也可蹲伏不动,不要迅速奔跑,更不要反复扑打,尤其做好头面部、手等暴露部位的保护。
阳台收衣请抖一抖,蜂类喜欢藏于阳台晾晒的衣物中,收衣后或穿衣前,适当抖一抖,有利于驱逐藏于袖管裤管内的蜂类。
如不幸被蜂蜇伤,不可挤压抓挠伤口,以免毒液扩散和皮肤感染,过敏体质人群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