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城营房巷口,有一个别致的住家小院,透过半开着的门缝往里瞧,一位老婆婆坐在树荫下,神情专注地“打”着钩钩针。
这位老婆婆名叫曾仕云,今年82岁,是土生土长的城厢人。她从小就学会了织毛衣、“打”钩钩针,但如今,她把这传统的手艺活,变成了工艺品,成为古城的一个亮点。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城厢古城“曾婆婆手工坊”的故事。
曾婆婆在“打”钩钩针
曾婆婆手工坊 资料图
曾婆婆的作品
年轻时,自己“打”陪奁
曾仕云出生于1942年的城厢镇。小时候,她每天从女子小学放学回家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跟着姐姐学做针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长大的曾仕云不仅学会了绣花、织毛衣,还学会了用钩钩针编织衣物。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很多人家为了给家里添置一些衣物,就会发挥织毛衣、打钩钩针的特长,用棉线和毛线为家人编织衣物和生活用品。曾仕云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织毛衣和“打”钩钩针中,练就了过硬的织毛衣、“打”钩钩针的技法。
很快,曾仕云要出嫁了,为了使自己的婚礼尽可能风光一些,也为了展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她决定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赶制一些陪奁(嫁妆)带到婆家去。她先绣了几对有鸳鸯戏水、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等图案的枕套,又用钩钩针编织了窗帘、门帘、桌布以及搭在被子上的遮尘罩。这些用品,并不是简单的钩织,而是用针精巧,全由复杂针法织成的花卉图案组织,每一件作品都倾注着她即将为人妻的喜悦之情。
用心钻研,起早摸黑学针法
有一天,曾仕云在好姐妹家里看到一张用白线钩织的桌布,很是新奇。这张桌布的针法很奇特,并不是城厢镇中所流行的花瓣图案,中间有鱼,而边上由无数只孔雀图案组成。“这么好看的花纹,你是从哪学来的。 你快教我钩嘛,我也想钩一张这样的桌布。”曾仕云惊喜地对好姐妹说道。“我哪有这么好的手艺,这是我家表姐从上海买回来送我的。”听了闺蜜的话后,曾仕云的心一下凉了半截。但她的双眼仍没离开那桌布,说道:“那你能不能借我几天,我拿回去照着学一下,争取钩出一样的来。”闺蜜虽然心里舍不得借,但看到她渴望的眼神,又不忍心拒绝,便说:“你拿去嘛,只借三天哈,不准弄脏弄坏了。”“好!我保证第四天就给你还来,你放心吧,绝不会弄脏弄坏的。”曾仕云高兴地忙将那张“宝贝”拿回家了。
回到家后,曾仕云将自己关在屋里,认真仔细地观看,看了很久,才将针法琢磨清楚。她试着拿起钩钩针和白棉线,开始起头。可试了好几次,钩出来的花纹都太薄,没有原件那样厚实而立体。曾仕云钩了拆,拆了钩,不知她拆了多少次,终于在深夜11时许过试成功了。她带着小小的成就感吹熄煤油灯去休息。
第二天天还没大亮,她就爬起来继续钩。只要起好了头,接下来的钩织就迎刃而解了。第二天的进度很顺利,才一天的时间,就已经钩了一大半。可是,第三天,开始收边钩织孔雀时,又出现了难题。因为针法突变,曾仕云怎么也钩不好那个孔雀图案。她一时心急,钩针将她的指尖戳破,这使她压抑的火气一下子冒了下来,将针线扔得很远。过了一会,她用布条包扎了伤口,气消后,又走过去,将针线和半成品的桌布捡起来,拍了拍上面的灰,坐下来重新钩起来。“这样像了。”曾仕云对自己说道,她的脸上出现了欢喜的笑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天晚上,她照着钩织的这件新潮桌布终于大功告成了。
老有所乐,尝试钩织新玩艺
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步入耄耋之年的曾仕云,儿孙满堂,在家颐享天年的她,始终不忘年轻时练就的手艺---“打”钩钩针。为了打发时光,锻炼头脑和双手的灵活性,曾仕云重新拿起钩钩针,做起了这轻巧的手艺活。她早已不满足钩织传统的鞋帽、服饰等物品了,她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针法,钩织立体的工艺品。
2020年,善于学习新事物的曾仕云,喜欢上了看短视频,有一天,她突然看到一个讲解钩钩针的视频,这勾起了她年轻时的一些往事回忆。可短视频所教的东西,并非传统的生活用品,而是一些装饰品,如挂在车内的挂件,小孩玩耍的玩具,插在花瓶里的假花等。她越看越觉得新奇,越看越觉得兴奋,从而产生了跟着视频学,钩织新玩艺的想法。
说干就干,她让女儿帮她买来一些不同颜色的毛线,让孙儿给她准备细钢丝和小钳子等东西。老太太发话了,晚辈们不敢怠慢,这些材料和物品很快就准备到位,图的就是让老人高兴。
因有扎实的基本功,对新工艺、新针法也只是眼见之功。曾仕云一点就透,并举一反三,很快就学会了新式的针法和工艺品。这样,她每天可算找到事干了,一有空就坐在自家的小院树荫下, “打”起钩钩针,她不在意一天能织多少,一切全凭自己的心情。渐渐的,日积月累,她钩针的小孩鞋帽、衣物和小玩具、汽车挂件等钩织品已经装满了几大箱。
今年春节,女儿们回到父母家团聚。当大女儿看到母亲这几年的“成绩”时,突发奇想,高兴地说:“妈,我把你的这些小玩艺摆出去哈,人家看到了想买,就卖哈。”“要得嘛,反正我又不是为了卖钱,如果有人喜欢,也不枉我钩一阵。”曾仕云说道。
就这样,曾仕云的女儿用竹竿和木条,将母亲的手工艺品挂在家门口展示。曾仕云也将竹椅搬出来,边晒太阳边“打”钩钩针。此情此景,构成了古城小巷一道富有味道和烟火气的风景线。
曾仕云的钩织作品吸引了旅客们的目光,大家纷纷前来问价、购买。一位初为人母的游客一连购买了几件婴儿鞋帽和衣裤。她高兴地说,现在商场里卖的都是机器批量生产的,像这样由老人手工钩织的东西太少了。听到游客的夸奖,曾仕云高兴得合不拢嘴。
如今,城厢镇将曾仕云的家命名为“曾婆婆手工坊”,作为古城生活一景。这不仅是对曾仕云手工技艺的认可,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一种鼓励和推广。曾仕云说:“能将钩钩针这种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能为古城建设出一把力,也算是我老有所乐的最好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