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氮肥厂往事渡槽记忆矿山深处的办公楼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6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8-30

威远氮肥厂往事

唐兆权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20世纪农作物新品种陆续诞生的背景下,各种庄稼耐肥力增强,农业生产需肥量增加,肥料更显重要,原内江威远氮肥厂正是在那段时间顺势而生。

本世纪初的氮肥厂装卸场景

设备故障排查

产品装车

曾经的氮肥厂,生意红火供不应求

氮肥厂一角

生意红火供不应求

据曾经在厂里工作过的干部职工和一些资料介绍,氮肥厂址在严陵镇的三河村,1969年12月动工修建,经过建设者们抢时赶工,1971年8月正式建成投产。该厂主要生产碳酸氢铵(简称“碳铵”)和氨水。基建投资20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80亩,年产合成氮肥3000吨。

虽然厂里每年的产量都达到甚至超过了设计生产能力,但仍然满足不了全县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1975年,氮肥厂进行了一次扩建,年产合成氨5000吨。到了1985年,全厂拥有职工706人,年产合成氨8454吨、碳铵3264.7吨。

那时的威远氮肥厂,产销两旺,是当地不少企业和青年人羡慕的好单位。今年79岁的郭昌荣,当年曾是威远氮肥厂里的一名司机。据他回忆,那时候厂里的车队一共有8辆车和16名司机。

为了尽量保障农业生产的化肥供应,他们坚持“歇人不歇车”作业,白天黑夜运送化肥(碳铵)到全县各地。尽管如此,到了春耕用肥旺季,仍然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巨大需求。

1985年5月初,郭昌荣拉着一车化肥前往越溪区青林乡供销社。由于下雨,小路太滑无法前进,他只好将车倒回大公路,把化肥下在了越溪区供销社。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倒车本就十分困难,加上天色渐暗,更是费劲,车子险些翻到坡下。“青林乡等着下化肥的社员,听说化肥给了越溪供销社,急匆匆跑来找我要说法,好说歹说,答应第二天一定给他们拉化肥去,对方这才放了行。”郭昌荣说道,“当时,青林乡的社员为了化肥能够顺利拉进去,一大早就平整起了公路。”

那时候,威远氮肥厂的化肥除了供应本县,宜宾、内江、自贡等地也有车辆来拉,排队一两天才装到化肥都是常事。

1987年的一天,厂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厂领导同办公室主任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名从乐山来的司机因为有事耽搁被其他人抢了先,后面的司机都认为是他自己缺乏时间观念,只能在后面重新排队,可后面还排着20多辆车,这位司机不依,就与他们大吵了起来。

经过厂领导再三劝说,还是谁也不服谁,最后只好叫本厂的司机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司机先装,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由此可见,当时的威远氮肥厂确实太红火了。”郭昌荣感叹说。

条件有限负重前行

“正因为当时化肥抢手,工厂的机器从来不歇,工人们再苦再累,也是三班倒,一班不少。”

据曾在氮肥厂多个部门工作过的吴有明介绍,碳铵需要通过高温高压流程来进行生产,所以工作在锅炉和滚烫的输气管旁的工人,常年都只穿背心甚至光着膀子工作,汗流浃背成为常态。

“一名刚工作不久的炉工,头两天经过高热后连饭都吃不进,后来只好带一壶凉开水放在远处,偶尔喝一大口来进行降温。”据吴有明介绍,由于厂里压缩机的声音非常大,起初不少工人都感到不适应,工作一整天下来,耳朵里都是“嗡嗡”声,情况严重的时候相互间说话都听不清。

早年间,氮肥厂用水也不方便,一直是从河里抽水来用。到了1990年才修了沉降池进行过滤,提高了水质。

那时候厂里没有球场,更没有电影院和其它休闲娱乐场所,也是1990年过后才修了一个游乐场。为了减少开支,食堂每天拉架车到几公里外的威远县城买菜。有一次,负责买菜的两名炊事员,在回厂路上突遇大雨,他们只好在公路坎上的岩洞里躲起来,可是雨老下不停,两名炊事员怕耽误大家吃饭,只好冒雨把菜拉回食堂,没想到雨天又遇车爆胎,他俩只得拉车前行。好不容易回到了厂里,尽管头发衣服还在不停滴水,他们却不敢歇息,换好衣服赶紧做饭。

那天中午,工人们晚了半小时才顺利吃上饭,大家知道情况后都心存感激,无一人抱怨。后来,每次厂里的炊事员进城买菜,都会带上斗笠和蓑衣,即便下雨也不耽误回食堂为大家做饭。

保障齐全干劲十足

据曾经负责厂里生产方面业务的副厂长满富田回忆,当年的威远氮肥厂尽管各方面条件有待改善,可在当时的县属企业中,也算是优多劣少。

“衣、食、住和工资全都有保障”。工人进厂后,每年能领到两套工作服,还有肥皂之类的福利和防尘、高温等补贴。“那时候厂里的工资总比其他企业高出10%至20%,而且从不拖欠。吃饭有大食堂和小食堂,想减少生活开支就在大食堂舀大锅饭和大锅菜,几分钱就能吃一份菜。如果想吃得好一些,可以去小食堂单炒,想吃啥就点啥,干部职工一视同仁。”

谈及当年厂里的职工住房,满富田说,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和人口多少,由后勤科和工会统一进行安排。单身职工住单身宿舍,有爱人和孩子的,就安排两室一厅一厨,如果家里有老人,就安排三室一厅一厨,并且不用交房租。

一栋栋职工宿舍分门别类地排列,整齐有序。“当年好多国营企业都没有我们厂的这种待遇,威远氮肥厂的职工能有这个福气,我们都深感骄傲。”职工陈荣进回忆说。

工厂办得好,职工们脸上也有光。那时候厂里的男青年成了周围女青年找对象的首选,一般进厂不超过半年就能交到女朋友。

氮肥厂包装车间职工李陆远,过去几个对象都因觉得他家境不好而告吹。后来他被调到了威远氮肥厂里工作,不到两个月,本村的谢大妈就到邻村为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半年过后两人顺利结婚。

另外,各种人才也应运而生。副厂长谭国英,分管设备,不仅做事精细,还总会提前发现设备相关问题,及早安排人员进行维修;购买新设备、工具,不仅及时,还坚持货比几家,一定要买到质量最好、价钱最便宜的,始终保持工厂机器设备正常运转,年年被厂里评为先进职工,连续三届当选县人大代表。厂里的中层干部应明富,一直工作积极,肯动脑筋,带领科研小组为提高化肥产量和质量革新发明,后来被调去当了镇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氮肥厂广大干部职工以这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团结一致,创优争先,以饱满热情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奉献的拼搏精神,让威远氮肥厂连续10多年名列全县企业前茅。

时代变迁退出舞台

后来,由于受到扩产扩张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工厂在不经意间开始走向下坡路。

1986年产合成氨0.74万吨,碳酸氢铵折纯量0.53万吨,平均含氮量17.2%,从业人员增加到756人,却倒亏80余万元。工厂不得不进行整顿,采取减少非生产人员、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开支等一系列措施,终于在1988年,情况得以缓解。眼看一年年效益上升,但随着复合肥之类新产品的问世,加之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化肥需求量随之下降,威远氮肥厂在内外夹击的困境下再入低迷。

到了1997年,氮肥厂亏损达100多万元。企业负债经营,发展困难,1998年4月并入了银山化工集团公司,本意是以此促进企业存量资产的合理利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是,在仅维持了四年后的2002年,银化集团公司将氮肥厂又租赁给了县石牛化工集团公司,结果还是未能经受住市场和客观因素的冲击,两年过后,不仅氮肥厂,连同自身的磷肥厂也一齐彻底停产。威远氮肥厂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