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成都城与湖广填四川铜觯:蜀地对外交流的历史见证风雨民主巷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7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20

铜觯:蜀地对外交流的历史见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开栏语:

巴蜀大地,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璀璨。一件件青铜器皿、一块块画像古砖、一片片竹简木牍,既是承载厚重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

在“文博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文旅新时尚的背景下,为增强读者在文物鉴赏中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切身体验,即日起,本报与四川博物院联合开设“说文解物”栏目,围绕川博馆藏文物和新开展览,不定期推出文物赏析、趣味科普等内容,与大家一起探寻文物记忆,感受古人智慧。

“牧正父己”铜觯局部 四川博物院供图

近期,四川博物院联合川陕甘渝“蜀道沿线三省一市”及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共计66家单位策划推出的年度特展---《雄关古道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正在举行,关于蜀道的故事,还要从两件川博馆藏重器:“覃父癸”铜觯、“牧正父己”铜觯讲起。

觯,是一种饮酒器,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它出现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远古时代,先民用兽角饮酒。从觯的字形也可以推断出它和兽角的密切关系。《礼记·礼器》有记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见当时觯是贵族阶级所使用的酒器。

1959年冬,“覃父癸”铜觯、“牧正父己”铜觯在彭县东20千米的竹瓦街出土。据记载,“覃父癸”铜觯长口径9.2厘米,短口径7.6厘米,高13.7厘米。颈腹之交饰云纹一周,其他全素。器内底上有铭文曰“覃父癸”; “牧正父己”铜觯器身矮粗,长口径11.7厘米,短口径9.9厘米,高15.8厘米。颈腹之交两面各饰一饕餮纹,圈足上部饰目雷纹一周。器内底上有铭文曰“牧正父己”。两觯都为粗体觯,觯身腹部膨出,器形起伏多变,锈色翠绿中带青,苍润欲滴。

据专家考证,“覃”为殷人的“主酒之官”,“牧正”为殷商掌管畜牧之官,都是商代的家族世官;“父癸”“父己”则是日名(殷商以十天干为祖先命名的一种称名方式,一般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前加上受祭者的辈分。由此可知,两件铜觯都是为祭祀父亲而特意制作的礼器。

著名古文字学家、四川大学教授徐中舒先生在《四川彭县濛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中研究指出:“覃父癸”觯和“牧正父己”觯是蜀人参加伐纣之役的实物见证,它们应该是战利品或是周王颁赐的掳获物。又有专家考证,从形制、花纹以及铭文款式来看,“覃父癸”铜觯、“牧正父己”铜觯可能为商末殷人的家族之器。

这些考证和研究都告诉我们,中原地区的青铜觯跨越千里来到了蜀地。它们是蜀地与中原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见证,亦是中华文明融合统一的见证。而这一切,都被镌刻在巍巍蜀道之上,历久弥新。(记者万天月/整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