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瓦当,唐(上图),宋(下图) (四川博物院藏) 四川博物院供图
瓦当,一个直白的名字,名词解释为: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在这方寸之间,却成为中国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的结合点,是古代建筑中的锦上添花,是唯美诗词中的点睛之笔。
四川博物院馆藏的这两件唐、宋莲花瓦当,具有一脉相承的造型特点:单瓣莲花纹、“T”形间纹及较为窄的边轮。而宋代这款显然又有变化,莲花纹瓣形呈更为简洁的几何形特征,异化为箭矢状或尖锐心形,莲瓣间距较宽,花瓣也小巧灵动,是更加生活化的一种表达。
艺术上,瓦当记录了审美的演变。瓦当虽小,却大有作为,普通的建筑构件,成为古代匠人的创作空间,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态于一体,充满了想象,表达了浪漫,美化了建筑。
功用上,它抵挡了风雨的侵蚀。一片瓦当,历史悠长,最早创用于西周,用以保护屋檐的椽头,“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瓦瓦相盾,故有当名。”当我们抬头仰望那些留存的古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粉墙黛瓦,美好的形容词之外,屋檐最低处的那些圆形或者半圆形的瓦当,则是风雨来袭时的排头兵,封堵了渗漏,保护了飞檐,稳固了家园。
价值上,它留下了时代的印记。瓦当无语,书写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群雄争霸,各国留下的动物纹、树木纹、兽面纹等瓦当同样特色鲜明。此外,文字瓦当还是非常重要的史证资料,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神瓦当”,具有大一统王朝威严庄重的气质,镇守着殿堂,安定着人心;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莲花纹瓦当,逐渐取代此前流行的云纹和文字瓦当,成为屋檐上的一片“繁花”。
文学上,它见证了情感的瞬间。一处画檐,万种风情,怎会被敏感细腻的文人墨客错过。瓦当画檐映照过苏轼的月亮,“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映照过江南的风光,“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映照过门前的冷落,“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映照过离别的惆怅,“尘埃别后何由见,檐雨三更起坐听”……
旧时王谢,窗前明月。一代代人远去,留下了檐上那一朵朵“繁花”静默绽放,留下了中国古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易月/整理)